《非暴力沟通》读书会

社工人读书会第五期《非暴力沟通》的读书分享会

地点:八栋五楼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室

时间:2019.6.6  中午12:45-14:00

主持:杨婕娱老师

嘉宾:胡彬副院长、蒋国庆老师

同学:肖鑫、解淇勋、陈佳妮、周静、黄子轩、赵俊兰、王可昕、卢登勇


肖鑫:心很杂的时候一个字也看不下去,因为没有故事情节。这本书是需要思考的,要自己主动学。对我最有用的是:表达自己感受的那一章,不要带自己主观的情绪。我之前去图书馆时,四个朋友在讨论,那天我高数要考试,有些烦,我就直接过去,试图问一下他们是哪里的,我说你们可以声音小一点吗?我的疑问是,按书上的逻辑是说,要怎样才能让我们彼此都不感到尴尬。也许这本书我还没有吃透。

杨婕娱:或许你在拒绝别人时不需要感觉内疚。


解淇勋:这本书的前言引用了甘地的话,“让梦想的世界因为我们而改变”。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理解的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我理解的是深度的倾听。我觉得了解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倾听,去试图了解他。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明白你是理解他,在倾听他,才能更好的沟通。这本书中的常用的一些重要词汇:较有可能、一般情况下。。。。。所以我们运用的时候不要目的性太强,不要让他感受到你在用技巧,让他感到我们在尊重他。

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我常常从我的角度想,而且我觉得我都是对的。“你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呢!”但是我从来没想过对方的需要。其实我也没了解过我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安心上课,希望被尊重。”还有我和我妈的相处,我妈在命令时,我抗拒,她虽然没有考虑我的需要,但是同时我也没有考虑我妈的需要。另外,还有我一直在强调我要接纳,但实际上我没有考虑到我的需要。比如,我需要尊重。来回投射,让暴力持续下去。既然我们知道指责不好,那我们就要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社工的同感原来给我的感觉,很抽象,像书里的四要素,我就更加理解同感了。就是同感他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陈佳妮:我也认可这本书要静下心来看。对我来说,比较有感触的部分是愤怒。在平息自己的时候要了解自己,深层次的了解自己。我在做一个自闭症孩子的陪读老师,有一次我感受到了她对她家阿姨的愤怒。我观察到阿姨想要她穿红鞋子,她自己想穿白鞋子。然后,我去考虑她们自己的需要,阿姨是担心白鞋子很难洗。然后我就提出了建议穿黑鞋子可以吗?一件小事就可以反映出这个四要素。不过,我觉得这本书讲得有些理论化,如果直接模仿会让人觉得不好接受,我们可以把这些更加口语化。还有就是非批判性的语言。还有一个是倾听,当你真的用心倾听了之后,才可以了解他真实的需求。因为中国人说话太含蓄,这本书让我明白到,要更加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


周静:我也觉得在愤怒这方面有很大的收获。比如,跟朋友吵架时,可以用到。“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这本书也是关心倾听和表达:倾听自己的需要,去突破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王可昕:最大的感受,还是四要素,对生活、未来社工人都是很重要的,我看这本书觉得主要是学习。我个人很容易情绪化。更加喜欢自己,更加喜欢自己的情绪。要跳出旧框架。但是,我也有一个疑惑,如何去悦纳自己。比如,我遇到一个指责者。这本书给很多人的感觉是,我自己要去如何改变。但真的碰到一个指责者,他不会尊重和体贴你,你要怎么办?

解淇勋:我回应一下。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有这种疑惑。比如,我的母亲,我不能指责她,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如果她很愤怒,等一段时间,倾听她,等她说完,等她平静下来,再去跟她表达我们的需要。如果你想着,“我吵不过她,我不跟她吵!”这才是真正的无力。

王可昕:你说的是母亲,她肯定是爱你的。但如果是其他同辈人,可能就很难。

胡院长:我来回应一下。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别人。改变是很难的。我们的目的是:不一定是减少争吵,而是减少对抗。暴力不只是行为的暴力。我认为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认识自己,以此促进我们去理解别人,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对其他人的抱怨和愤怒。当我们不能改变时,我能理解他,也不需要接纳所有的人所有的行动,我们可以选择尊重相信自己的感受。


黄子轩:我也想回应一下。有一次我妈跟我爸吵架,我试一下从倾听开始。结果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你遇到极端愤怒的人,你可以用倾听解决一些。

我的总结是,四个步骤。我想扩展一下,观察:尽量用善意的角度;第二步,可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在这个过程尽量不要出现高频词,比如“总是、每次”;然后,要表述自己的感觉,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建议,如果你自己都觉得效果有限的话,就不要说。


赵俊兰:语言暴力比身体冲突更可怕。比如我寒假帮忙指导一个孩子时的感受。“你这道题目不对。”而妈妈说:“你为什么这么笨?这么蠢!”所以,她说从来没有学过这么轻松。她只会默默承受。还有一个弟弟,他从小是被吼着长大的,所以他现在长大了,初中,很叛逆,所以会跟家人对打。


卢登勇:我也认可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看,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看时,心境和感受是不一样的。非暴力沟通:可能每个人都想别人给自己一些反馈和回应。我们之前弄茶话会时,让成员得到我们的回应时,也会来积极参加。我的一个老师说:“你的问题是,你把你不喜欢的人都想象成你的敌人。”所以,我试着去改变这个态度时,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回馈。我觉得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自爱”。我觉得社工专业的同学可能会更在意别人的感受。还有,这个书会教给我们跟不同的人交往。所以,沟通的话,我们要先把自己做好。


肖鑫:我又想到了一个点。“爱之深,责之切。”可能,当你想让别人顺从你时,就会用强化的方式表达,比如说:“你总是。。。”那种情绪就出来了,你的控制欲就出来了。“让爱自然流露”。

我还想到一个词,“冷暴力”。高中的时候,常常与朋友一点小事,冷暴力很长时间,千万千万别冷暴力。现在,我就会主动去靠近对方,至少有机会互相了解。

卢登勇: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做一个幸福的人,努力工作,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成为更好的自己。


蒋国庆:因为听了你们的,所以要说,才公平。我没有看这本书。我谈一下我的看书的经验。作者师从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流派,人本主义的观点是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流派和行为主义流派的反思。但实际,身体方面的不舒服、生理上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但是他认同生物性和心理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自我实现。这是一个整合的维度,生理、心理、社会,“同频共振”的。我们首先会关注情绪,但我们没有看到别人背后的生理上的问题。很多时候,面对亲近人的愤怒又很难,内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理解又不一样。这本书其实要处理的是,你要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人际中沟通的不畅、纠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不一样,时代的烙印。认知的程度也不一样。每个人能力也有差异,这可能也是生理的原因。这些内容就限制了,即便每个人都看了这本书,还是达不到理想沟通的状况。这不是哪一个人面临的问题。哲学上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人与人如何相处,是什么产生了人的分歧。作者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改变。哲学有所解释,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哈贝马思《交往的理论》,理解的状态是“智人”间的交流。到黑格尔提出了科技理性,按规则出牌,但他的问题是,你沟通的对象是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学再多沟通管理的技巧,但人有太多的可能性。沟通理性,我的对话对象是他对自身的生命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能从脉络里理解别人,也能给别人解释我的脉络。问题是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整的了解自己的脉络。我想说的意思是,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你读的这本书能帮你去开拓、去解决你的哪些结。


本次的读书会,大家聊得很具体、很畅快,因为时间有限,交流还不够充分。希望大家可以写一些文字版的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也会整理出一些技巧训练的题目,邀请你一起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