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准!你爱吃什么水果 就是什么性格的人”

前段时间,“我的人格小瓶子”测试火爆一时,我的朋友圈里满满的都是各种颜色的小瓶子。

作为一个心理专业的学生,出于好奇,我也去测试了一下。上来的第一道题就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emm根据喜欢的动物看你的性格?等等老兄,这套路有点熟悉啊。这让我这个当代美丽女大学生不得不想起,小时候,被4399小游戏里的测试所支配的恐惧。

“测测你是什么性格的女孩?”“点一下 立刻知道你的爱情类型”……少女心的公主配图,外加超准的预测,每一句都说在了幼小的我的心坎上,给予我极大的震撼。其中的测试王者,无疑是那条,“超准!你爱吃什么水果,就是什么样的人”。当时酷爱吃西瓜的我,获得了一个内心虽然看起来,红彤彤的很火热,但是却像西瓜一样冰凉的高冷评价。

当初身为小学生的我,曾经幼稚的以为世界上没有人懂我。当我做完测试之后,我才发现,确实没有人懂我!最懂我的,是测试啊!无敌是多么寂寞,高冷是多么容易让想接触我的人退缩~就这样,自以为眉目之间充满了“凉薄之气”的我,自己给自己来了一个高冷女神的人设。顿时觉得自己真是出类拔萃,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冷酷。

可惜好景不长,我的冷酷到底被迫终止。原因是有个女孩子偷偷的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水果是西瓜。

等等??这个女孩子和我的性格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完全不像啊!抱着这种怀疑,我又重新认真看了一遍结果。如果从水果对照性格来看,我确实是西瓜的冷酷属性无疑;但如果从性格来看的话,我怕是一个全能型水果王,啥都爱吃。

一个一个看下去,我的小小世界崩塌了。为人冷静很有目标,是我没错了,可是我并不喜欢吃猕猴桃啊?乐观派性格开朗,是我没错了,可我也不怎么喜欢吃芒果啊!原来不止西瓜,每个结果都好像在描述我。那时候的我,在心中对这个测试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不过现在作为一个心理专业的大学生,终于可以为童年的黑历史答疑解惑啦,顺便做一波科普,让你知道为啥那些“超准”的心理测试,命中率这么高。

提到心理测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那么让我们做一个小测试,请观看下面这段文字。并且对这段文字与你性格的匹配度进行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有了一个答案,可能觉得和自己的性格有些契合。那么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福勒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的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也就是大家都认为这段描述非常符合自己。

我想通过这个生动的例子,你就可以明白了。那么通俗的来讲,巴纳姆效应就是当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基于此条,代入到我们讨论的心理测试中,不难发现,那些我们认为一语中的的测试结果,其实适用于大多数人。决定我们测试结果的不是我们的选择,其实在设计这份测试的时候,就已经同时设计好了我们的“人设”。

其实不光在测试中,巴纳姆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广告方面的利用价值,以及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对大众普遍笼统心理需求的捕捉。明明是针对大众的普遍服务,却可以在巴纳姆效应的应用下,让顾客有一种一对一vip定制服务的感觉。这无疑对顾客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中的心理知识感兴趣,欢迎分享。关注“虚拟青年实录”,后期有更多趣味内容等你来看。

                      you only live once

                  在这里,有我陪你一起:

    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只想陪你看看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准!你爱吃什么水果 就是什么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