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部电影,你还没有看懂!”|从电影的关键要素切入,理解影片深层含义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

因为喜欢看电影,我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毫不犹豫地选了影视文化研究方向。印象很深的一次专业课上,导师说了这样一句话:“看电影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习得。”

当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后来的学习才知道,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电影与电视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影的镜头、构图、场景、声音具有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体系。换句话说,电影的表达不只通过故事情节或演员的表演进行,而是导演对镜头、场景、剪辑、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的处理,影片表达的东西远比它的表面情节多得多,功能也远不止娱乐功能这么简单。想要真正理解一部影片的内涵,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观看某些影片的时候,常常会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叹:“这电影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而同样一部影片,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些情况在我们观看电视剧或综艺节目时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那要如何才能掌握看电影的能力、看懂电影的深意呢?首先要了解电影的发展历史,其次是学习电影发展中形成的“共识”(电影语言),再次就是多看优秀影片。做到这三点,你就会从“看电影”中享受更多的乐趣、获得精神上更大的满足。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漫画电影史》,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电影史和电影语言的“入门教材”。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爱德华?罗斯,他从7岁开始看电影,是名副其实的“影痴”,在大学对电影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形成了全面又独特的个人见解。

在《漫画电影史》这本书里,罗斯通过漫画的形式,将自己多年以来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其中,根据眼睛、身体、场景、时间、声音及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7个部分进行分析,辅以丰富的影片例子和电影论著,向读者传递了“看懂电影”的角度和方法。

1.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决定了它的独特性

想象一下,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人们目睹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影片只有短短1分钟,内容是火车进站时站台上的各种情景。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难免会发出“这也太无聊了”的感叹,但当时的观众却是极其震撼的。那是人类第一次看见“照片”里的人和物自己活动了起来,意味着人类从此可以看见“另一个世界”。

意大利电影理论家弗朗西斯科?卡塞蒂说过:“电影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并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潜力重现它。”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中呈现出的最典型的独特性——解放人类的视野。

这种解放不同于一幅画、一张照片带给我们的感觉,因为电影的画面最开始呈现的是人们真实的生活,摄影机就好像一双人的眼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这种感觉有别于其他的一切形式。

就像罗斯在《漫画电影史》中指出的那样,电影这双眼睛,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揭示世界,也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欺骗工具。在著名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品《后窗》中,这种“眼睛”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模拟各种偷窥和凝视,导演选择精准地引导着观众去看什么和不看什么。

电影这双眼睛,带着观众去探索生活、探索人类的身体、探索世界、也探索未来。人们在越来越丰富的影片中,真切感受到了现实世界所不能感受的情感和事物,不管是最匪夷所思的恐怖片,诸如《闪灵》《午夜凶铃》《异形》等,还是天马行空的科幻片,诸如《阿凡达》《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神奇的体验。

2.电影的意义在于拥有多种解读的创造性

2019年的国庆档,我们有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非常受欢迎。影片内容是由7位导演+7个小故事组成的,其中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争议最大。那些不喜欢这个故事的观众拼命吐槽,将其评为7个故事中最差,而那些喜欢这个故事的观众则拼命点赞,将其评为格局最大的好故事。

那到底《白昼流星》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是影片的场景、语言、人物、情节,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不同的人在观看后,会形成不同的感受。而“没有标准解读”和“没有标准评分”正是电影不同于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于导演在拍摄时候有自己的创造,但解读却是观众基于个人理解的另一种“创造”。

这种创造性也是电影自诞生以来,之所以广受欢迎的最重要因素,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影片导演的解读也并不能作为标准答案。

就像著名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说的那样,当一部电影在世界上发行了,“它就与其作者分离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形式与意义上经受着种种变化。”

比如,今年年初的贺岁档电影,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有人认为小梦最后实现了自己做明星的愿望,有人却认为小梦已经死了,后面的情节都是梦境。当周星驰接受采访的时候,有记者提问想知道“正确答案”,但周星驰并没有直接说哪种看法是对或是错,但他认为都有可能。

“只有当超越了其创造者的理解,电影才会处于其最激动人心的状态,为观众提供机会去拒绝一部电影表面的、被认定的信息,并于其中发现他们自己的故事”——《漫画电影史》中的这段话非常完美地阐释了电影的这种创造性,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3.根本没有单纯只为了娱乐的电影

有些小伙伴会说:“想这么多干嘛呢?看电影不就是为了放松和开心吗?难道那些搞笑片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罗斯在《漫画电影史》中这样回答:“即便是最无伤大雅的合家欢电影也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他在书中举了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许多例子。

比如,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和《美女与野兽》中,女性的角色总是被刻画成需要被男人拯救的形象,她们追求的目标都是“幸福的婚姻”。

比如,在安徒生童话名篇《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变成人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王子和爱情,而是拥有不灭的永生灵魂,但是在迪士尼电影《小美人鱼》中,却将小美人鱼塑造成了为王子和爱情必须作出牺牲、舍弃自我的女性角色。

由于迪士尼电影深受孩子和年轻观众的喜爱,所以这些深深植根于影片中的“意识”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所有电影,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隐藏或宣扬各自的立场和观念。比如,美国好莱坞打造的影片中,阿拉伯人的形象几乎从来都是“反派”角色,有色人种和印第安人也常常被如此安排,比如《夺宝奇兵》《阿拉丁》等;他们即使作为主角出现,也难以摆脱身上不符合主流文化的缺陷,比如《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就是一个有“洁癖”、有点“娘”的“同性恋”。

因为电影自诞生以来,总是以“呈现真相”的特征面世,所以观众在观影时会不自觉被影片潜藏的意识形态影响。换句话说,电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某种文化、某种价值观的代言人和宣传工具。就比如好莱坞大片这么多年来的广泛传播,实际上就是把美国文化和美国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正如《漫画电影史》所指出的“电影在书写我们的道德观、强化社会规范与期待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正因为电影永远不可能“毫无意味”,所以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要学会辨识和区分,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影片。此外更重要的是,当越多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电影出现,我们就越应该将关注放在主流之外,去思考那些被歧视、被压抑、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心智也会更成熟。

总的来说,《漫画电影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级教材,而且是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读起来十分轻松。最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罗斯没有站在美国或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讲述电影的发展和特点,而是站在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立场上。

尤其在分析影片的时候,考虑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比如,在看到影片的文化宣传功能时,也看到了审查机构对这种功能的限制和利用;在看到技术对电影的促进时,也看到了电影对技术发展的恐惧;在看到影片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时,也关注到了弱势群体和边缘文化。

光凭这几点,已经决定了这是一本好书。

比奇文学网 www.biqi.org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那部电影,你还没有看懂!”|从电影的关键要素切入,理解影片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