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 理解传统的情绪处理法。
· 学会从理性的角度看待情绪。
· 学会从感性的角度看待情绪。
· 学会从自我与角色的角度看待情绪。
【金句】
1. 外部的事物是不能直接产生人的情绪与言行的,必须经由人的信念部分才能产生。
2. 从“知道”到“做到”有一个很漫长的距离,它需要调动自身的深层信念。
3. 没有人会做错事情,只有人站错了位置。
【精华解读】
一、传统的情绪处理方法
当人们有不舒服的情绪的时候,传统的处理方法有三种:发泄、压抑、转移。
1、发泄。找人倾述,或拼命吃东西都是发泄。发泄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千万不要把负面情绪都发泄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因为这会伤害到他们。
2、压抑。轻度的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是一件坏事情,它代表自己有一定的容忍度。但长时间的压抑,必定会在某一个点突然爆发,而且身体会对此做出相应的配合动作,进而会引起躯体化反应。
3、转移。追韩剧、玩手机等都是常见的情绪转移法,这些方法偶尔可以用,但是长期使用的人会失去对自我的认知,进而削弱自我管理能力。
二、理性的角度看待情绪
发泄、压抑、转移这些传统的情绪处理法都是在处理情绪所带来的身体感受,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非常适用。但成年人每天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需要调动逻辑思维,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情绪,了解事情因何而起、自己的内在的思维过程以及自己为什么产生情绪。
知识小贴士: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最为经典的情绪管理理论,其中A是指外界的人、事、物,B是指内在的信念,C是指情绪与言行。
外部的事物是不能直接产生人的情绪与言行的,必须经由人的信念部分才能产生。而每个人的B部分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案例:加班搞出来的方案被老板否决了
假如小张的工作正常是五点钟下班。在四点五十五的时候老板过来云淡风轻地对小张说:“这个方案你明天早晨给我”,这就是明摆着让小张加班嘛。
于是小张到晚上12点才终于把方案赶出来。第二天一大早给老板拿过去,内心多么期待老板能够说一句“辛苦你了”。
没想到老板接过方案,翻看了一下说:“不对,不对,这个完全都是错的,你必须重做”。
疲惫不堪的小张认为“老板应该体谅我的辛苦”,因此感到非常委屈,就开始与老板辩解。
这是很多员工在职场中遇到的情况,那应该怎么调节才能让心情更加平和一点呢?
B部分,也就是小张的信念部分可以改成“老板有权选择他认为最好的方案”,因为老板只是想让方案符合工作的要求,并不是要否定小张这个人。
所以调整之后小张可以说:“老板,你认为我的这个方案到底哪里还需要修改一下”,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沟通并且继续去修改上去了。
所以人们只需要改变自己的一点点认知,便可以让情绪产生很大的不同。
三、感性的角度看待情绪
1、要结合两种角度看待情绪
上一个课时我们了解到,理性是意识的、知识的、逻辑的、道理的,感性是潜意识的、感觉的、体验的。所以对应的情绪处理也有两种方法,理性的方法是找到自己产生情绪的内在根源,并调节自我的思维。感性的方法是调节身体的感受,使之能够配合当下的状态。
在对自己做情绪的处理时,理性与感性的方法缺一不可。
2、为什么理性会失效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知道要去锻炼,但就是不动?为什么我知道应该读书学习,但就是不开始?为什么我知道不应该生气,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这是因为从“知道”到“做到”有一个很漫长的距离,它需要调动自身的深层信念。“知道”只是调动了人的浅层信念,而“做到”则需要调动人的深层信念,这就像冰山最顶层浮出水面的一角之于整个冰山。
有的人频繁地进出婚姻,每一次都会弄得一团糟,是因为他的深层信念是“幸福的婚姻是不存在的”。有的人拼命挣钱,但是当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他又使劲的往外推,是因为他的深层信念是“我不配有钱”。
3、感性的对待情绪
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是有很多人用自己的理性去屏蔽自己的感觉,不允许自己有感觉。只有把感觉打开,感知到自己情绪的存在、情绪体验的变化,进而调节身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情绪的问题。
人内在的感受系统由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组成,而且是可以调控的。当人每次有情绪的时候,是可以去感觉自己的情绪在哪里的,也可以注意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四、从自我与角色的角度看待情绪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下运行着不同的内在信念。角色定位有助于信念的切换,进而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和言行。
案例:愤怒的爷爷还是愤怒的孩子
很多年以前,邵一鸣老师有一次去学校接孩子。接孩子的时候在校门口看到很多人在围观,原来是一个大爷拉着儿子在和保安吵架,很多人劝,但是根本停不下来。
此时邵一鸣老师走过去,拍了拍那个大爷的肩膀说:“大爷,你看你孙子都吓哭了。大爷,你看你孙子都吓坏了”。刚讲完,那个大爷看了一下自己的孙子,对保安说:“我不跟你吵了”,然后转身就走了。
美国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认为,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发育到18岁以后就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统一性了。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到六七十岁才完成,所以这个大爷才像是一个孩子一样在和保安争论对错。
当时邵一鸣老师就试着去唤醒这个大爷,看他能不能觉知到自己作为爷爷的角色,是不是认为在爷爷的眼里孙子是最重要的,结果成功了。
人总会在不同的角色里,没有人会做错事情,只有人站错了位置。所以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场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课时小结:
传统的情绪处理法如发泄、压抑、转移等,都是在处理情绪所带来的身体感受。作为成年人还需要从理性、感性、角色的角度进行情绪管理。
调动逻辑思维,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情绪,了解事情因何而起、自己的内在的思维过程以及自己为什么产生情绪,然后根据情绪ABC理论对自己的信念做出适度的调整。
调动深层的信念,感知到情绪的存在、情绪体验的变化,然后调节身体的感受。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下运行着不同的内在信念。角色定位有助于信念的切换,进而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