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笔者试
图从这两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内部条件――从学习
者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行为发生的条件,包括学习动机,自我
效能感,信息素养,等等;外部条件――从一些外部因素出发进行分析,包括学习
资源是否合理、目标是否明确、实时监控是否有效,等等。
1.内部条件
(
1)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学习活动,并使该学习活动
趋向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动力,[1]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
进行学习是否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是否成功发生的关键。根据ARCS 理
论,attention(注意),relevance(联系),confidence(信心),
satisfaction(满足),是学习者获得较强学习动机的四个因素。所学习的内容首
先要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要与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且能在整个
学习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而数字化网络环境(资源多媒化,情景多元化,交互
多维化)恰恰能够就此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
2)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
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2]
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
度;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活动时的情绪,等等。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 响着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是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原动力。即使一个人很想去尝试完
成一些任务,但因缺乏一定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将很难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7]
只有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行为的发生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
3)一定的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与传统课堂环境下学习的最大区别
在于,其行为的发生要较强地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所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指一
个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必须的,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
关键所在。学习者如果不具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例如,如何对信息
进行检索,内容导航工具的使用,网络交流工具的运用,等等,他们将很难从良莠
不齐的网络资源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网络不但不会给学习带来便捷,反而会成
为负担,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产生焦虑,计算机焦虑感油然而生,这将阻碍有
效学习的发生。所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也是克服计算机焦虑感的关键。
2.外部条件
(
1)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行为发生之前,必须清楚自己要做什
么,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即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网络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变数的环境,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其中,很难完成既定
的目标和学习任务。因此在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
务,其设置应该要比传统课堂中目标的设置更加明确。[3]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
学习,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是基本前提之一,也是重中之重,是教师和学习者必须要
考虑的问题。一个设计良好的、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设定关乎整个有效学习发生的过
程。
(
2)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习资源全部来自于网
络,但是网络中充斥着各色资源,什么样的资源才是学习者学习时所必须的,哪些
是干扰因素,如何选择、完成与既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关的资源,是非常重要
的。一方面,需要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优秀教学资源库,便于教
师和学习者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进行有
效加工、合理整合,用于自己的学习,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
基本保障。
(
3)有效的网络学习行为实时监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高度自主化的学
习,师生时空分离,没有了教师对学习者面对面的实时监控,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学
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这对学习者本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4]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监控就是针对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系
列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6]网络环境
下的学习者大多缺乏自主学习所需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学习能力,因
此,引入和强化监控机制相当必要。[5]通过加强对学习者外在学习行为的监控,
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同时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及时的学习反馈,以激
发、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保证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