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东陵,在孝陵的东侧的一片茂密树林里,如果观光者以为会在那里看到另一处华丽的宫室,那他要失望了。那里谓之陵寝的地面建筑,已然无存,所余下的无非是一处处只能描述建筑存在的基址。那基址其实也是现代的灰砖墁过的,那上仅有的遗迹,不过是曾支撑过殿堂圆柱的,那个不起眼的石柱础。
如今的这里,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这里已然是树林的领地,人们多事地清理出这些基址来,依旧掩饰不住这里古迹的荒芜,和自然的兴旺,那些树木就支楞着枝条,肆意又贪婪地围在那一片片基址的周边,似乎随时准备着收回它们的统治权,并再次瓜分这片不大废墟上的阳光。
我从那灰砖墁过的地面上边走过,踩着吱吱的枯叶向更深处密林挺进,冬日里的阳光,洒下细碎的光影,让人在凄冷的氛围里,尤觉它的可贵。周遭一派寂静,每踩出一步的响动,都会让自己惊诧,生怕它会惊扰谁。时间在这里丢失了存在感,你也忘了自己从哪个朝代而来,只走着走着,无缘由地心生一丝酸楚,仿佛你越发的深入,就越发地接近了历史的真实,仿佛你隐隐地都能听到了,从密林深处传来的抽泣声。
1999年,南京的文物研究部门与中山陵管理局文物处联合对这里进行了勘探,他们通过现有的建筑遗迹,考证出了这里的建筑规制、规模和布局。他们认为明东陵在布局上与孝陵相仿,但建筑规模都要小于孝陵,这似乎澄清了加于其上的种种传说,并还原了罩在这位陵寝主人身上的种种扑簌迷离的真实。
而这位陵寝的主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儿子,他曾经的储君,被后来不知所踪的那个建文皇帝朱允炆追尊为兴宗孝康皇帝,又被造反上位的那位明成祖朱棣剥夺帝号,再又被大厦将倾时的那位崇祯帝朱由检恢复帝号的,那个懿文太子——朱标。
朱标,太祖长子,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但他是他最深爱的那个,他于建立明王朝的洪武元年,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朱元璋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可谓极尽心血,费尽心机。
而太子朱标也不负父亲的期待,他为人谦逊仁厚,理政才优干济,为群臣所拥戴。一句话,如不出意外的话,他将是那个混世魔王过后的一个令人期待的一代明君……但意外,终还是来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病逝,这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他是个好人,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干部,或许还能成为个好皇帝,但他死了,没能改变历史。
这样问题来了,太子死了,那该轮到谁来做下一任太子?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七个先他而去的,还有十九个。他们都已成年,许多还身经百战,如今都镇守一方。但朱元璋最爱的还是他这个大儿子,即便他死了,也是最爱,无可替代。
他选择这个大儿子还在世的大儿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储君,他便是朱允炆,后来的建文皇帝,只是他太年轻了,而他又太老了。
朱元璋太信任自己手中的权力了,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敢拂逆于他的选择的人,即便是他以为有的,他也已经把他们都杀干净了。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敢拂逆于他的选择的人。
朱元璋死后第二年,建文皇帝登基;
朱元璋死后第四年,他的四儿子造反了,他的名字叫朱棣。
如此看来,躺在这个废墟中的好人,也是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用他的死,给了那颗压抑已久的野心带来了希望。
02
明东陵与明孝陵的神道,在金水桥前汇集在一起,它们共享一条主神道。
从一条主神道上开枝蔓叶,并像一棵大树那样无穷延展它的枝冠,这是朱元璋的创意,也是他向后世明清皇家陵寝贡献出的,堪称典范的设计方案。只可惜,他这棵大树刚长出两根枝条,他的四儿子就分了枝,挪了根,搬了家,看来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化解叛逆、消除代沟,是每个家长都应好好面对的一个问题。
从大金门、四方楼再到金水桥的那条明孝陵主神道,也不像明十三陵和清东西二陵主神道那样的笔直,它中间绕过了挡在孝陵前的那座孙陵岗。
孙陵岗,又叫梅花山,说它是山,也是难以称职的,将其凿通,即便在明时也不算是什么大工程。然而那座小山下,却埋着另一个狠角色,他便是三国霸主之一,东吴大帝——孙权。
钟山,自吴主孙权建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后,曾是六朝权贵们首选的风水宝地,所以到明初时,这里也不知埋了多少的君王贵胄。朱皇帝也看中了这里的风水,按理说都是要到阴间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埋了就是了。但太祖看中的山头,是没人能跟他抢的,活人不成,死人也不成,一句话,什么庙啊坟啊的统统强拆,不接受钉子户。
但凡事总有个例外,在讨论孙权蒋陵的拆迁方案时,朱元璋还是起了恻隐之心,他说,“孙权是一条好汉,就让他为我守陵吧”。随后孝陵的神道便绕孙陵岗而走,成了今天的模样。
自古英雄惜英雄,只前世的英雄是否真能保佑后世的英雄,那还真不好说,因为后世的那位英雄也在一代过后就成了钟山上的孤家寡人。但前世的那位英雄没有被挫骨扬灰,还是要感谢后世英雄的开明的,至少他给今人留下了一个可缅怀前世英雄的地方,而不是狂妄过后的一片空白。
孝陵的那条神道在孙陵岗西侧划过一道弧线,并在那里穿过棂星门,然后转到岗的南部,直直地切过去。我们想起明孝陵就记起的那些石象、石马,就分布在这里。那条青砖铺就的石像生路,被两侧高大的松柏和银杏树庇护着,每隔上几十米,就会有一对石像相视而立,提醒前来谒陵的人们,这条神道主人的威严,和你应保有的敬畏。
那条石像生路有六百多米长,以神道望柱为起点,中间分布着石马、石麒麟、石象、石骆驼、石獬豸和石狮子,这些石兽两两相对,同一种石兽又分为立像和蹲卧像前后分布。这些石像都是整块巨石雕刻而成,使用圆雕技法,线条流畅圆润,画风粗犷中,也不乏毛发青筋等局部处理的细腻。因而,经过这一条石刻长廊,却让人对古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肃然起敬。
03
走过石像生路,到了四方楼,看到那座神功圣德碑后,我才又想起那座曾一路在找的孙陵来。向路过的一位南京老人打听,老人惊讶于我竟还知道那里,因而详细告诉我,要走回到那条石像生路上。我懊恼自己竟错过了那里,因而踌躇。老人宽慰我说,也没什么了,不去也无妨。我笑着调侃说,既然来了,还是要看望一下他老人家的。
这时天已将晚,而且走了一天的路,腿已酸痛,更着急的是晚上住哪还没个着落。但稍是犹豫后,还是向老人道谢折返回去。
在石像生路上的石象旁,有条小路北上那座梅花山,梅花山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的石桥,还有一座高大的石刻人物雕像,那像自然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只是这桥和这雕像都是今人的手笔。如果说明东陵还是有迹可循的破败,这里只能算是了无痕迹地荒芜了。
想起辛弃疾的那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其实即便找到了,也不过是如此的“斜阳草木,寻常巷陌”,曾经不可一世的“风流”,也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了。
与明孝陵的游人如织所不同的是,孙权的这处蒋陵是门可罗雀的冷清,大家都跟着后世英雄的神道走了,很少有人晓得,这样个小山头里,还躺着这样的一个人物。
在这人闲桂落之地,遥想当年人物,不觉感慨,于是在这寂静的时空里,狂呼一声.....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金陵随笔》推荐阅读:
【文字之光】金陵随笔② 燕子矶乱记
『云 . 游』金陵随笔④ 中山陵祭
《泰州散记》推荐阅读:
『云 . 游』泰州散记② 神游 , 乔园
『云 . 游』泰州散记③ 笔记印象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