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听樊登读书会,讲到说如果长时间从事浮浅工作,将会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惊觉十分有理,很多时候虽然内心想认真做一件事,却是不是会拿起手机瞅两眼,立马决定认真拜读。


何为深度工作?

        首先,自然要解决一些概念问题,比方,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又是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工作?

        在网络工具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知识工作者在进行浮浅工作,比方他们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们有近30%的时间只是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这些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从神经学角度来说,靠浮浅事物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物看似无害甚至有趣。说到这里,忽然想到有一次收到一个信息,某个伙伴在领导外出的一周时间里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工作,就是在玩手机逛淘宝刷微博,忽然就和我说,觉得好无聊啊。当时正在忙碌的我特别羡慕这种不用工作的状态,看到这里忽然反应过来,虽然说学习或者深度工作这件事是反人性的,但是毫无意义、行尸走肉的过每一天这样的生活更令人绝望,人生需要用努力去换一些小成功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唯有深度工作才能唤醒意识,使生活更有价值。

        而在另一方面,深度工作能够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给生活减负,因为这样你就只需要在短时间内深度工作,就能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最主要目标,从而可以分出更多的时间给家人或爱好来。这是因为,在进行深度工作之前,我们还会为自己选定那20%的主要目标,排除剩下80%不必要的干扰,这样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为什么说浮浅工作是可怕的呢?

        这是本书最打动我的点,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的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所以,想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及克服分心的欲望。

        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就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果你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打发时间,那么你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可以在此做一个小尝试: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如果有些时候不得不立马使用网络查阅资料,那么就需要改变时间安排,尽快开始下一段无网络时段。

“技术垄断并不会使其违法,也不会令其不道德,甚至不会使其不受欢迎。只不过会使它们隐形,因此变得无关紧要”  ——《美丽新世界》

我们该如何训练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这项任务要求深度工作,如果你不培养这项能力,就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被淘汰。作者认为,有两类人是注定会成功的,而且可以推广借鉴: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为此,我们需要培养两种核心能力: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为了掌握这些困难的事物,我们需要深度工作的帮助。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轻松掌握复杂的体系和技能,这些体系和技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如果你还是一个难以做到深度工作的人,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干扰,就不应期待轻易掌握这些体系和技能。

        很不幸,当前的我就是一个很难做到深度工作的人,在工作中,会不自觉的想刷手机,或者被周围人的聊天内容所吸引,尤其是当在处理一些需要大脑深度思考的问题的时候,情不自禁就会瞌睡或者想放弃,最终草草了事,也得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这都是因为无法做到深度工作,所以为此,必须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这又让我想到关于“心流”一说,几乎所有心流体验,都是在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时达到的。所以说,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但这样一来的话,是不是我们需要长期的深度工作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都知道人的意志力的有限的,会疲劳,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而且,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

        作者给出的一个好方法是: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

        举例来说,就是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浏览网页下午,想要忽然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度认知度的任务上,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网页内容上转移开,通常会以失败告终。但如果你能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收获三两点

        关于时间管理,关于目标规划,相关的书籍有很多,许多观点也都是类似的,所以具体我也不想太多说。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上文也提到了,就是对浮浅工作的警示。当我们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多线程同时完成好几项任务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多强,纯粹是因为这些任务都只是简单的、随时可替代的工作。

        而关于智能手机的侵蚀,甚至于整个社会过渡追求娱乐化、不愿深度思考的现象,忽然就想到了《娱乐至死》里面的警示,商业者的本质就是不断剥夺你有限的时间来博得关注,尤其是在越来越忙碌的时代,更加令我深深意识到为什么说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如何抵御层出不穷的诱惑,大约是我们现在必经的一道坎了吧。

        仅以此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