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卖官之风盛行

朝代说(四):始作俑者。

在宋朝历史上,一直以来难免有“荣而不强”的印象,所以宋朝经济之发达,战力之积弱,原因自然有很多。除了重文抑武的庙堂风向,更多的一种宦海风气,那就是卖官行为,而且买卖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粮食之外,卖官尚有多种钱财和手法。如宋仁宗康定时,韩琦建议“听富民自雇人夫修筑”三州城,然而“三万工与斋郎,五万工与试监簿或同学究出身,七万工与簿尉,八万工与奉职”。这是以雇工修城费用的“工”为计量单位,进行卖官的特例。宋高宗绍兴末,也有“右奉直大夫叶灼男右迪功郎叶均,献钱一万二千贯,循右文林郎”,也就是说,在宋朝庙堂默许的情况,“奉直大夫”正六品的文官,也是可以待价而沽。

宋朝官员剧照

但是取代蔡京的王椭当国时,则是一种私下“卖官鬻爵”的行为。至于定价也完全随心所欲,故当时为之语:“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摧通判。”所以宋朝的卖官行为,已经发展为官方和私下并驾齐驱的迷乱。宋朝官方设置卖官的制度,既与它崇尚文治有关,更与它解决税赋窘境颇多关系,故“进纳授官”成了宋朝卖官的主要形式。这些“进纳人”主要为地主和富商,而宋朝历代对进纳得官者,限制很严,所卖之官主要是虚衔,导致进纳人在宦海确实不受待见。不过他们有时也倚势横行,毕竟财大气粗,实力不可低估。而与“进纳制度”不同的是宋朝官员的私下纳赂卖官。

毕竟这些宋朝宦海的蠹虫们,买卖的则是宋朝实职的差遣。“举凡大臣、宦官、将帅等,均不乏私下卖官自肥者”,尤其自宋徽宗以降,直至宋朝灭亡的一段时间,私下卖官之风日益炽盛,宋朝庙堂之积弱,实与私下滥卖官衔有莫大干系。一个朝代的卖官,总是与庙堂的昏暗和腐败程度成正比,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尺。梁元帝萧绎早已总结出“胃官者,欲民之死”的名言。毕竟卖官的结果,无非是纵容买官者加倍贪默,他们不仅要偿还买官的成本,还须追加利息,多多益善,其结果无非是不遗余力地搜刮普罗大众。

宋朝之卖官之风,其实也有三个普遍性的条件。一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官爵可以成为商品。二是官爵成为肥缺,方得有愿意买官的可能。三是自秦汉以来。宋朝仍沿袭的等级授职制,方得有卖官的可能。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很难界定。毕竟宋朝宦海的私下卖官,也是在“学以致用”。宋钦宗在北宋末年曾有圣旨:“应缘献纳钱物补官,并贴纳钱物改换新告,不作进纳之人,并合作官户,及理选限,申明行下”。宋仁宗也曾在应付对西夏的战争时,“借大姓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数人京官名目以偿之”。所以宋朝的文武官员,看在眼里自然模仿,就连最年轻的宰相范宗尹,都会“令使臣笔贴定价,出卖差遣”

参考资料:《宋会要》、《宋朝卖官述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卖官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