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助学系统 撬动整个课堂 ——谈谈肖培东老师对助学系统的巧妙运用

    在统编教材的编写说明里,明确指出: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 肖老师说,上课要学会利用助读资源,学生作业本等,备课时,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资源,这都是教学的好抓手,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抓手。肖老师在这方面无疑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他在利用助学系统方面有三大特点。

    巧用助学系统架构课堂。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自读课教学, 利用教材的旁批去架构整个课堂,成为他自读课教学的特色。 教材编写说明里说,自读课文旁批的安排,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自主学习,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肖老师对旁批的运用可谓是巧妙绝伦,最典型的课例就是《一棵小桃树》和《溜索》。《一棵小桃树》,全文给出了五个旁批,肖老师对旁批进行了研究,很好的用旁批去架构了课堂 。 体悟作者情感,找出语言点,教出散文味,教出自读味是肖老师在备课当中思考的关键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正是合理的利用文章的五个旁批。旁批1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旁批2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个旁批,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连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法。于是通过梳理研究五个旁批 ,肖老师的教学框架就分为三个主问题四个层次 :一、结合旁批自读课文 ,完成学生的初读体验感知。二、借助旁批2重点研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这个环节浓墨重彩,字斟句酌的去研读这一段,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为何要写这颗小桃树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借助旁批1,一字一桃树。 贾平凹先生常常想写一篇文章给他的小桃树,可是终究没有写就“一个字来”,那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写一个字儿,来代表自己对小桃树的内心的情感,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儿?这个环节画龙点睛,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小桃树不寻常的情感 。肖老师就是这样,通过研读旁批,有层次、有梯度的架构了整个课堂。 《溜索》一课有七个旁批,如何实现旁批与阅读提示的价值转化与教学化过程 ?怎样用好七个“旁批”来整合出适恰的教学内容、搭建有序的教学步骤?怎样让学生主动又彻底的融入“旁批”去研读小说,落实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肖老师在备课时 一直久久思索的问题。经过反复斟酌,让学生结合旁批自读文章, 然后抛出第一个主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个旁批对你这次的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或者说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提供旁批,你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就疏忽掉了哪个旁批所指示的内容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鹰、牛、“小"的精妙,提醒学生阅读小说要关注小说的物象。 进而推出了第二个主问题:哪个旁批最能指向小说特征 ?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阿城个性化的语言 :干净、洗练,用语精确、传神的特点。这两课是利用旁批架构整个课堂的典例,巧妙的实现了从旁批到课堂教学价值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入探究的能力 。

    巧用助学系统为教学抓手。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避免课堂的碎问碎答 ,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一项重要能力。 这些主问题从何而来 ?抓手在哪里?可以从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课后思考与探究中来。比如《灯笼》一课阅读提示中说: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个主问题“自由的笔法体现在哪里”,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生深入认识课文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再比如《一滴水经过丽江 》,阅读提示中写道,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本文在构思上“别具一格”在哪里?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作者用“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再比如在执教《关雎》的时候, 让学生充分发现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学生发现了每句四字,有的语言在不停的反复出现, 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后思考探究一,让学生明白《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这样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运用思考探究是,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 这样就把思考,探究题完美的融入到了课堂的学习当中。肖老师说,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要独立的去看,要看单元提示,要看每篇文章的预习提示,找到思考点,教学重点有了,方向就明确了,课堂就有了得力的抓手。

    巧用助学系统点燃思维火花。在这些助学系统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教学插图。而肖老师却能巧妙的利用插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执教《猫》一课, 开篇就设计了“看图辨猫 ”, 你觉得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只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三只猫的外貌特点、性格习惯 等进行认真的阅读, 这就把传统的死板的表格总结,变成了有意思的思维碰撞, 这就是课堂设计的变化,即是插图的合理运用,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再比如在执教《老山界》一课, 课堂一个重要的设计是: 你觉得文中的插图是哪几段内容 ?由此引导学生详细的阅读12~18段 ,在这里驻足停留,细细研读,通过朗读,体会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 “一步一步、一点点”,通过三句语言描写,感受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紧接着老师围绕“插图”再作文章,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编者再插一幅图,插在哪一段? 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学生说出了快乐下山图 、山间寂静图、瑶民攀谈图等,一步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然后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了一个“山”字, “红军——人民”,人民是红军的山,红军是人民的山 ;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人民的军队人民爱这一深刻的主题。可以说,肖老师用一幅图撬动了整个课堂,整节课屏幕上只有一幅图,但这一幅图却把整节课带活了、点亮了,学生的思维被点燃,在肖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进入了深度阅读,培养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材编写说明中特别强调: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既是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又是给教师的教学以有力的抓手。可惜平时我们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助学系统的利用 ,总是绞尽脑汁在教学设计上出奇出新,殊不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回归本真,老老实实的教语文,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 扎扎实实的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的会一点一点的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用助学系统 撬动整个课堂 ——谈谈肖培东老师对助学系统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