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穷人的自尊,是骨子里抹不去的自卑

路遥书《平凡的世界》

第N遍看《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深深的感到路遥当年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真的是呕心沥血。我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大概是这个样子:看原著,看电视,看电视,看原著。每每刷完一遍原著或者电视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跟体会,这大概是读书的乐趣。而这部作品对我的影响也尤为深刻。

大概原因只有一个,我也是农民的孩子。

我家住的地方,是一个挺偏远的小山村,这个小村庄离大山特别近,从我家门口步行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能来到山脚下,我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长大的。虽然现在已经与这座山村远了,但是,心底里对于故土的那根弦,始终不能忘怀。

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他们上学时所经历过的事情,我也都有过亲身体会。唯一有区别的就是,自己很幸运的出生于90后,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要比少安少平兰香的条件好太多。至少不会因为吃穿发愁,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也不至于沦落到掀不开锅的地步,家庭人口没有那么多,所以,一家三口的生活肯定要好过两个劳力撑起一大家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跟书中的主人公是没有办法比的,他们确实比我苦太多。

我很清楚的记得在作品在最开始介绍孙少平在县城上高中时候的场景:中午同学们陆陆续续打饭吃饭,只有孙少平跟同班同学郝红梅,因为吃不起乙菜,最后偷偷的拿锅里剩下的丙菜,不过就是两个黑面膜和别人盛完剩下的没有一点儿油水儿的菜汤。即使是这样的丙菜,能吃饱对于孙少平来说也是奢侈的。

在这种情况下,孙少平其实是很自卑的。即使他在班里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吃丙菜也不得不只有在同学们拿了饭菜散去之后,才偷偷的来取自己的饭,以此来维护自己心中那高贵的自尊。

就连孙少平在润叶家第一次吃饭的时候,那种村里来的孩子的心思都描写那么细腻。表面上跟润叶姐客客气气说吃过了,润叶一走什么也不顾埋头苦吃,好像这一顿饭就能把自己一辈子吃饱似的。

我没有体会过这种心情,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少平吃白菜就馒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庆幸的是我生活的年代并不会因为吃穿发愁,但是当生活一步步向我袭来时也是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扎根心底。

真正意识到家庭条件的问题是在高中之后,因为在小学跟初中的时候,身边大部分都是附近邻村的人,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不会相差太远,那个时候年纪小也不懂的物质攀比。直到高中以后,整个县城的同龄人都在一所学校读书。那个年纪,那个年纪的世界都是花花绿绿的。身边的女生穿的花枝招展,男生,也打扮得时髦洋气,比镇上的少年英俊潇洒得多。在这种环境下,城里,跟农村的孩子,便轻而易举的就能分辨出来。

城里人的孩子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自信劲儿,成绩好的有成绩好的骄傲,成绩不好的也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曾经见过夜晚十一点校园的模样,也见过冬天早上五点校园的模样。一间间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个刻苦的孩子在拼了命的学习,大概是想通过读书以此来改变命运的同学在学习,在这些人当中不会有城里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离家近住校的,断然不会这么早那么晚在教室耗着,只有住校生才会这般努力。

这本书相信每个阶段读都会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理解,我是在成人之后才读这本书的,这对我这个阶段的人生是有一定影响的,书中人的生活,工作,感情都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对于那个粗布泥路的年代,自己一直都是饶有兴趣的,仿佛我一下子回到了爸爸妈妈那个年代。哦,原来这是他们的小时候,吃过那么多的苦,所以造就了今天勤俭节约的品格。如今的孩子哪一个能理解生活的苦,所以说,只有在书本中才能真切体会到生活的苦。

小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理想,高中对我妈说长大后回村里当村官,当时我妈就笑我说就这出息,别人家的孩子都想着法儿的留在城里你倒好,我算是白供了一个学生……那时候不懂得外面世界的样子,只觉得脚下的这方地,头顶这片天是我不能割舍的地方。谁知后来去了别的城市读书,毕业之后一直没回故乡,一直到现在嫁给了外地的男生,跟随他生活在别处,故乡也就真的成了他乡。

我跟我爸的想法是类似的,这辈子不求富贵,只求一家人平安健康,平平凡凡的没什么不好。对于生活的理解,因为体验过所以又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生活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

我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就像孙少平一样,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事情在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更多的说法是寒门难能出贵子。对于这种现象是深痛惋惜的,改变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这样被磨灭了,愿你我不向命运屈服,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步步打出自己的天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凡的世界》:穷人的自尊,是骨子里抹不去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