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分级阅读
1. The first sight (初见)
去年12月25号,我有幸参加了罗之慧老师主持的武汉市首届初中英语分级阅读研讨会。会上,国内分级阅读创始人张金秀老师的主题报告《英语分级阅读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策略》、徐曼怡老师的现场研讨课以及实验校的现场圆桌论坛…… 与分级阅读的初见确实震撼到我:好多先进的理念我闻所未闻!配合上课的学生竟如此优秀!我到底已经落下了多少?
2. But this fish cares(总有人在乎)
然而,心潮澎湃想奋力追赶的我,回来面对现实中我并不太优秀的学生时,又蔫了: 他们连课文都读不顺,全英文的桥梁书他们读得懂吗?开展这个阅读有意义吗?谁又在乎你有没有介绍学生读过与中考无关的好书呢?好几天,这些质疑都在我心里萦绕。
某天,突然想起一场风暴后把被冲上岸的小鱼一条条拾起后扔回海里的那个小男孩。有人笑他:“这么多鱼你捡得完吗?捡不捡谁在乎呢?”他看着手中的鱼说:“这条小鱼在乎!”认真去做一件看起来除了费时费力却短期看不到太多回报的事,需要太多勇气,还可能面对一些不理解和抱怨。但我坚信:让学生多读书不会错,而且读没读过有品位的英语书我的学生会在乎,我也在乎。
3. Throw the backpack over the wall(先把背包扔过墙)
接下来的两周,常常想着怎样做才是好的开始,却迟迟没能迈出第一步。
日常的忙碌几乎让我忘记自己的初心,不知不觉临近寒假了。不如让学生先准备一套黑布林丛书,寒假期间试着读一本感受一下吧?就这样,在和学生道“Have a nice vacation(寒假愉快)”之前匆忙提了几点希望,给了他们一些阅读日志和报告的模板,就算开始了。
现在看来,我得感谢自己犹豫不决时,选择“先把背包扔过墙”决绝。接下来我就必须想尽办法,努力穿过、绕过或者翻过这道墙了。
4. Take a further step(迈开步子)
开学后,我收到学生的日志和报告,除了不尽人意也还有惊喜。我拍图发朋友圈:英语分级阅读----我内心忐忑又心怀愿景,你们不知所措却纯真无畏。集中欣赏了全年级的作品后,我们认真评了奖,做了展牌展出优秀作品,请校长在全校师生集会时给获奖学生发了奖状和奖品。生活需要仪式感,我要给认真读书的学生以最大激励,给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一个交代。之后,我们在公众号发了第一篇分级阅读的新闻,深情地鼓励学生:愿你们以分级阅读为契机,多读书,读好书!某天,你们坐在咖啡厅or no matter where, 沉醉在一本全英文书籍里……大概是此刻我能想到的最美风景。
5. Learn while moving on(边走边学)
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2019年新学期该好好思考怎样将活动开展得更有成效了。感谢罗老师的湖北初中英语教研群,经常推送开展阅读的好文章,还不定期组织各学校的专家老师们分享交流经验。我们边走边摸索,边学边应用。
开学第二周,理清思路再出发。初始阶段我不希望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更不希望他们因为读后老师附加的要求太多太难而放弃阅读,我给学生选了一个极简单的阅读日志模板,尝试着作了一个15分钟的导读,便开始了共读第一本书。这个阶段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吊足胃口,让学生有兴趣翻开书来读。
6. Get my little joy(我的小欢喜)
一个多月后,我收获了很多的“小欢喜”:学生们开始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阅读日志,开始制作个性阅读小报,开始做更详细的阅读笔记,开始期待每周午间的阅读时光,开始忍不住提前偷看了本辑当中的其他几本书,开始在阅读分享课上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记得某次午间走进教室,看到所有学生都埋头在做作业,我轻声问了一句:“这个午间是留给你们完成作业还是去阅读?”其实无论他们选A还是选B,我都觉得很好。但当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去阅读”时,我确实有种努力没有白费的欢欣鼓舞。
二、我们的实施过程
1.固定阅读专属空间和时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学校一楼大厅的角落有一个创客空间,里面有4张小圆桌和2张长桌,这里成为了我们阅读的专属空间。每周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约30-40分钟,每次阅读仅带着指定的阅读书目,让学生们暂时抛开一切作业和情绪,安下心来读会儿书。现在,学校已经为我们建了专门的学科空间,环境相对封闭,更安静更适合学生静下心来阅读。
2.导读激趣
开始真正阅读一本书前,我们会集体讨论如何去做这本书的导读。导读不仅要把书的写作背景、作者和书的结构等相关资料信息提炼介绍给学生,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将导读笑称为“撩书”。“撩”表示用手去挑拨火堆,让火变得更旺。我们让学生读书不就是去挑拨他,让他对这本书产生更多的追问和探究的兴趣吗? 因为黑布林系列的封面、封底、扉页特别是文中都附有精美的图片,所以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导读就是带着学生一起观察图片,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预测书本内容,进而关注内容的走向和情节发展,最终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
3.指定书目师生共读
因为开展分级阅读的时间不长,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做到自觉自主阅读,所以我们一般采用指定同一本书师生一起来读。这样不仅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在后期开展分享时,也能就共同的话题各抒己见进行交流探讨,加深拓宽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结束前老师会根据阅读内容给出几个信息判断题来检测学生的读。同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进度后,取中间值作为本次阅读的任务量,提醒未达到的同学抽时间赶上。
阅读形式以默读为主,优美片段朗读和精彩故事部分(如《彼得潘》第11节争议与邪恶的搏斗)听读为辅。
4.采取形式多样的读中及读后分享
根据学生们的节奏,一本书大约需要3~4个午间读完,前后差多不一个月的周期。读的过程中,可选择某个学生感兴趣的矛盾点展开辩论,生动的对话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完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完成这本书做一个总结。形式多样不仅是让学生不轻易厌倦,更多的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语言能力最弱的学生可以上交最简单的reading log, 只记录每次读书的起始时间、页码和读到的新词等;喜欢画画和设计的学生多选择制作reading poster, 画出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配以简单的文字解释;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制作清晰的mind map, 提炼出故事梗概总结作者观点;语言能力强喜爱表达的学生会在最后的阅读分享课上上台给大家来个reading report, 讲讲他对某个点形成的观点;语言功底好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写一写reflection paper或rewrite。最后,老师也会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想,只作为交流不强求学生完全接受。
5.惩罚和激励并举
惩罚要有,但我们也没有特别严厉的惩罚。因为我觉得没有不喜欢读故事的孩子,之所以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是习惯没有养成。我观察到最初开展阅读时,总有个别学生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光,我会要求学生留一张空桌,请看不进书的学生坐到空桌和我一起读。但自从宣布这个惩罚措施以来,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与我同桌,慢慢地他们也开始习惯安静看书了。
有人说天赋=热爱,最初的热爱往往是做某件事时被激励的感觉。所以对学生的激励比惩罚更重要。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我们都会对学生的各项作品包括阅读日志、笔记、报告、分享等作一个评比、评奖、展出,在每月的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各班老师还会在班级群、自己的朋友圈、QQ日志或说说上对这些学生的作品和视频进行宣传和表扬。被表扬的学生会感受到极大鼓舞,其他学生也会被触动。
三、我的一点感悟
1.教学倒逼输入
随着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语言材料,我也被倒逼着开始同学生一起去认真阅读每一本书,去思考去研究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法。通过大量线上线下的学习,我知道了带着学生看图片这种操作其实是分级阅读教学途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片环游教学法:我也了解到让学生默读30分钟其实有个专业的说法叫持续静默阅读法。我也开始喜欢边实践边学习理论,这样更有利于消化理论,学以致用。不仅可以用理论支撑、指导实践,我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自己的理论。
2.书中真有黄金屋
有些知识不需要教,让学生体验就已足够。比如阅读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这些都是不可能靠老师一张嘴讲出来的,反倒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一些。给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小片段:
读完《寻找安乐窝》做读后分享的时候,一个男生说他特别能理解主人公Penny不想和狗狗Socks分开而离家出走时的心情。因为自己曾经拥有一条狗,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把它送人时,他很难过。分享过程中男孩子几度哽咽,泪洒讲台。我想这应该就是“the text to me(我与语篇)”的一种迁移。
读《彼得潘》的过程中,了解到彼得不想长大的想法后,我们一起讨论:What can children do that grown-ups don’t do?(哪些事是孩子能做而成年人不做的?) What can grown-ups do that children can’t do? (哪些事是成年人能做孩子不能做的?)学生们都踊跃发言,我们一起列了两张清单后,我再追问 Do you prefer to be a child or a grown-up? (你更希望自己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学生对比了两张悬殊较大的清单后,几乎都选择了前者。有学生说:成年人有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很不容易。
这样的“黄金屋”,这样的“颜如玉”都是学生在阅读体验之后的理解和情感迁移,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3.想要的不要太多
常有老师问我:一本书里有好多生单词要不要教?那些很有用的短语要不要检测?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要不要单独拿出来讲解?读的过程中要学生做多少批注?读完要求学生做多少张手抄报?做几个思考题?……
我想说的是:整本书的阅读不要想得太多。各种摘抄、批注、导图、小报……不能做的比读的还多,不能为了追求各种因读而生的成果作品而偏离了让学生读书的初衷。整本书的信息容量肯定比一篇精读课文大,不要总想把一本书中零零总总的好处都让学生感受到,最终可能会败坏学生读的胃口。课后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太复杂,书到底有没有读,读完没有比课后作业更重要。
总之,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欢喜心,自然就会去读。所谓“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不要想太多,要太多,做得太复杂,毕竟读书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