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师上杆子倾囊相授的学习姿态是咋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读邱岳之前的一篇文章,《求求你,让我教你》,讲他遇到一个好学生,自带吸引别人上杆子传授的独特气质,让他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从原理到猜想,通通传授给人。有邱先生这样的老师,如此深析好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学生的福气。让人确信,世界就是在邱先生和瑞*达利欧这样的人的极度开放的作为下,发生着新时代的转折的。

邱先生提到是这个学生,让自己非常想教,大概像孔子遇到颜回,苏格拉底遇到柏拉图。名匠遇到好玉,自然是要拿出所有的绝活,成就一个佳品。名匠少见,好玉也不多。可年轻人总要成长,总得请教前辈,怎样才能学到这般气质的皮毛呢?幸好邱先生善思,总结了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表现出来,让他非常想在这位学生的成长之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1、倾听、好奇、动脑子、不抖机灵

倾听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会倾听,绝对是一种本领。倾听,不只是做出谦虚的姿态,而是全身心地专注在讲话者的立场和观点,去理解他的逻辑,迅速抓住重点,以自己的常识和思考,检验说话者观点的正确性,抽取出有效信息。会听的人,简直像从日常痕迹观察出行为特征的福尔摩斯,边听边思考对策,这是很有效的交流。

有时候,人缺乏足够的常识或思考力,去接受信息和核验信息。甚至会显得笨,别人说过了,没抓住重点。只是缺乏经验和练习,多尝试练习以自己的理解重述问题。凡是人能讲出来的内容,肯定能被另一个人理解。能为语言表达的内容,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比喻。只要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事物作为恰当地对应,一定能快速吸收。比如相对论,即使不讲原理,大家也都能明白,在任何坐标上,光速保持不变,这句的意思,就是不论你坐的车开多快,是像火箭,还是像导弹,看到的光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对方说出一句话的时候,肯定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性的。只听其中的客观信息,忽略掉主观态度。但是表达的时候,还要再照顾这种主观心态。倾听不是立刻就能学会的能力,要练习,大量反复练习。捕捉到丰富的、系统性的信息,需要经常反思和平和心态,才能做到。如果一个人内心带着很多主观偏见,就会忽略掉别人表达的很多信息。只有内心宁和,开放透明,才能接受到最广泛、无扭曲的信息点。

瑞*达利欧一直强调极度透明和极度开放,实际就是在强调,对目标的无限关注和对事物的无尽吸收,思考处理,只做最直接、最简单的功夫,其余事上,一律不花闲工夫。这点看似简单,实际很难做到。人被自己的爱好吸引时,根本不假思索,直接做了。人生那么广漫,是按直觉还是按理性,从来都不是一个清晰的命题,只能自己去验证。

要体验一个理性派的生活,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

好奇,向来是追求成长者的标配心态。动脑子,凡事喜欢追问Why,连问三个,看到的事实就会与眼前有所差异。

不抖机灵,不评判,不随便释放自己的主观意见,只是接受,连接,最开放性地与人交流,这才不会激起他人的主观情绪,只有他人也理性而乐观,交流才是有效的,尽量向着双赢的成果去。

2、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清楚的正反馈

举一反三,是项太难入门的学习技巧,但是又如此有效,可以让人触类旁通,激发起天才般的洞察力。

邱先生提出用数据做用户的画像,大致的举例和策略,然后学生就去做,不仅把其他类似的事也做出来,还把策略描述地清晰、完整,大概这样的人是有哲学的天分,可以把事情抽象到更高一层来看,把琐碎的案例提炼出方法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什么样的例子都可以应用。

比如孔子教学,因人而异。学生子路问:老师,我听到一种有道理的行为,可以立刻做么?孔子说:要问一下父兄,再做。冉有也来问同样问题,孔子却说:对,立刻做。旁观的公西华很疑惑,为什么回答相反呢?孔子说:子路果断,但是好胜,冉有谦虚,犹豫,所以要依据二人性格不同,指导不同。

这个案例里,学生的共同点,都问怎么做事,不同点,是人的性格。提炼出结论:性格不同,针对同一个问题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必须有足够的哲学高度,才能提炼结论,公西华就没提炼出来,有疑惑。

这个例子也看出了孔夫子的智慧。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做出同样的结果,必然是遵照不同的路径做的,所以人不能一味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以别人的结果为目标,还要考虑自己的特点。天赋不同,性格不同,努力的方式也要有所调整,而不能完全用一种方法。

不过,在没有遇到孔夫子那样的导师前,自己还是先吸取各种方法,尤其是对和自己相似的性格的优秀者,要格外关注。

融会贯通,很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专注而开放。只有极度开放和透明,才能在不同人群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要从现实中,看出无限的可能性。我这一点尤其不好,过于迟钝,缓慢。这大概与生长环境有关系,缺乏爱的环境,容易两个极端,要不就是过度能忍,要不就是极其敏感,敏感者聪明异常,然而心累;忍耐者便迟钝。

迟钝者,大部分时间会感受到美好,然而痛苦时也是异常敏锐犀利。那倒没关系,多晚开始,都可以进步,只要一直在成长中,心态就好。学会温暖和爱是什么样子,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

要有清楚的反馈,呈现漂亮结果。结果导向,直接地、毫无阻碍地,给出结果。漂亮结果,需要有审美,美感这种东西,和见识联系在一起,太小气或闭塞,看不出美。既要舍得时间,也要舍得钱,要去见美。不只是表面的美,还要内涵。

当你让人觉得,别人说的话,你真的有听进心里,并且反应在行动上,出结果,结果还很漂亮。别人肯定发现自己的作为,十分有效,真的对一个人起了很大作用,让别人感受到传授和指导的价值,就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激情。每个人都期待有这样的时刻。所以不要怕冒犯,要多多请教,多多好奇。

3、笨功夫

这肯定是必须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是最大的苦活,再成长之前,必须积累足够的苦活累活,不论是到新的行业、新的环境,从事新的业务,都要有一番积累,这积累或许看起来又苦又累,但却是最快的成长之路,如果偷懒找小道绕过去了,以后花的时间精力就会更多。

聪明人下笨功夫,成事。遇到问题,有人指导,丢本书过去,能看完自己总结,这是最好的途径。我做事总是靠直觉,总不去想有没有效率更高,结果更漂亮的方法,如果有人推荐我看书,我多半也不知道要总结。因此,总会表现得被动,既是不知道,也因为没有练习。

对任何事物,认真地踏实地总结,必定会有进步,而不是看了以后就算了。凡事,只有自己思考了,过脑了,才真正成为自己身上的肉。不然,只是走马观花,别人的精髓还是别人的,拿不来,就是白看。

做事,总要做到能做的最好水平才行,才算漂亮。格式要做到职场通用,工整,漂亮。内容要体现根源,深邃,透彻,精辟,逻辑严密。拿出来就敢自豪地说:这是我最漂亮的东西。不过我每次好像只能被逼迫的时候,才能出来活,从来没有自主自发地秀出最好的闪亮点,让别人不由地称赞的。

我下的笨功夫还是不到家,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在专业积累上,仍然是最有效的办法。人工智能发展得再快,专家仍然比普通的人,见识更广博,深透,做出来的活更漂亮,所以还是要成长,向专家看。

笨功夫,继续下,不嫌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导师上杆子倾囊相授的学习姿态是咋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