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臣服而不是屈服——《臣服实验》

   

图片发自App


臣服一词在百度百科里是屈服称臣,接受统治。然而在麦克 辛格的《臣服实验》种,给予了它全新的定义。在这个略微浮躁甚至焦躁,大家都讲究快的争抢资源时代,讲究战略布局,从长久发展计划到日计划,埋头苦干完成计划的时代里,《臣服实验》则像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到:如果你不去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你的人生是由自己规划出来的。然而,在《臣服实验》中,麦克 辛格放开了这些框架的概念,而是拥抱生命,顺应生命之流。臣服,不是懦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而是真正的放开[自我],[全然接纳当下的变化],[并且积极应对做到最好],而[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是需要我们努力征服的,这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自我]是什么呢?自我是依据过去的经验,记忆评定一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情。苦瓜很苦,小时候不爱吃。长大后对苦瓜的记忆仍旧停留于:苦,我不喜欢吃,所以我拒绝吃苦瓜。这就是依据过去经验在评定现今事情,喜欢与不喜欢就基于自己的一个经验判断。再比如,作者提到“下雨天很麻烦,我们不应该外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定性思维,其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如果要说依据,那就是依据于我们的情绪作出的结论。可是这个情绪是真实的我们吗?还是只是大脑中的某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是真实的自己吗,还是小我呢?作者为了深究这个[脑袋中的声音],受《禅门三柱》的启发:它要你停止解读,谈论及思考和你的心智有关的一切,只要尽力让它安静下来。而需要做的事也很清楚:静心。他开始选择静心,灵修。

      臣服实验,即是全然接纳所有生命中流向他的东西,无论喜欢与不喜欢都全然接受,并且将其做到最好。而此时依据喜欢与不喜欢而进行评定的[自我]也就提出了挑战,即剔除了一部分的自我。我们总是过于关注情绪的细枝末节,却忘了它们只是情绪,甚至称不上思想,只是情绪罢了。作者通过早晚的静心,控制住自己脑袋中的声音,甚至这些声音消除了,于是,他居住在一个人的修道院里进行灵修。他将此称之为出世。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自我,比如恐惧, 情感创伤等等,并且通过与监狱收容人一起静心而达到远离自我。这自我于我而言,也包括自我对未知的恐惧,对自我认知的限制,对外界过度的猜想。书中提到麦克辛格购置土地时坦诚自己的价格,并告诉自己如果对方不卖给我,说明这块地不该属于我,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都能平和的接受。而事实上,这种超脱的态度帮助他谈判时获得优势,拿下土地。而在他考取博士时,也是这超脱的心态帮助他意外取得考试 “如果考不上,那我就当是命运要我对自尊进行臣服”-作者经自我分析发现自己拒绝考试只是害怕别人见到自己失败。


      对于喜欢与不喜欢,应该与不应该,是先前经验带给大脑的定性思维,我们大可跳出这个框架思维或者说别被大脑的这障眼法所蒙骗。或许我们应该深究大脑里这些声音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恐惧还是什么?如果失去了那个动机,挣扎也就结束了。如果抗拒的唯一原因是自己的喜恶,那么不如深吸一口气,再深呼一口气宛若生命的第一天,重新接受这股生命之流带来的礼物,重新体验,让生命做主。而静心,冥想是帮我们摆脱大脑情绪系统极其有效的方法,如训练我们身体肌肉一样,专注于训练我们的大脑,通过关注于呼吸而提高专注力,清晰大脑的分析辨别能力。


      臣服练习有两个步骤:1 舍弃在你头脑中和心理形成的,关于喜欢和不喜欢的个人反应。2,带着步骤一产生的清晰觉知,你只要去探索眼前的状况要你做些什么就行了。


      从出世到入世,麦克辛格开始意识到的是不该只是一直试图关闭脑中的声音,因为大脑中的声音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们的心灵是有想法,希望,恐惧和梦想的人,他不该被关起来且被要求噤声。而我们是需要学会内在的放松,而不是辛苦地与自己的心智搏斗。脑袋里的声音在搏斗,不代表就得去听,或者让他影响人生方向,它跟我没关系,大可不去理会它说的话,尽管放松。

      而麦克辛格一个人的灵修院逐渐变成接受一群人来共修的灵修院,你以为这是他乐意的吗?并非如此,突然一个人的到来,一群人的到来让麦克辛格不得不依照着他给自己的挑战——臣服实验,接纳他们的到来。他不断被推入一个以帮助他人在灵性上为成长的生活,而不是追求自己的成长。但这一切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应该说是一系列的自然反应。他创建了大型灵修社区,成为了一个建筑设计师,成为了医疗经理,成为了一家拥有市值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总裁...你会问,钱从哪儿来?是的,我也会问钱从哪儿来,但是神奇的便是在整个过程中麦克辛格并没有为金钱而发愁过。他只是臣服,即使不明白也要臣服,从而不断的去除自我,认真积极完成每一项生命之流带来的工作,他视为宇宙亲自交办的差事。而这四十年来发生的裂变也是他从未预料过,他在文中说“我必须坦白,我无法预料未来。”而生命的规划真的是超出个人有限的观点,宇宙的计划比我们想象中要宏观许多,也如《秘密》一书所说的宇宙的资源能够满足每个人,而我们需要与自然进行紧密的链接。


选自书中:

*有意地接受生命之流呈现在我眼前任何事物的修行。

*所谓的[心智],是有两个非常不同的面向:一个是有逻辑,靠思考驱动的心智,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成为复杂的思考模式,以想出合乎逻辑的解决办法。一个是直觉性的,靠灵感驱动的心智,可以注视着问题,然后立刻看见且充满创意的解决办法。

*心智越安静,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可能不求自来。听从心智,只会火上浇油。

*现实已然如此,不如利用眼前的状况舍弃个人自我。

* 由于无法把自己从心灵无境的拉力中解开来,我绝望地把自己丢进生命的怀抱里。从那一刻之后,我尽力完成来到眼前的事情,不去理会心里翻搅的各种情绪。喜悦痛苦,成功失败..全部拉扯着我的内心根深蒂固的一切。我越放手,就越感到自由。我的责任不在于找出是什么绑住了我,那是生命的工作。我的责任是心甘情愿地舍弃所有在我内心翻涌升起的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臣服而不是屈服——《臣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