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之总结

看到柴静书里提到她“新闻调查”朋友同事渐渐分散之后,新闻的节奏也变快,组里总结性的活动也变少了的时候,我心里触动了一下。

所谓的“快”,是不是因为没去对当下阶段的行动和思考进行总结?

我两年前读书时被要求要写读后感并分享,对那时候的记忆很多时候并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自己阅读时的姿态、写读后感的姿态,然而这却也有了一种阅读的实感。

后来就变了,变成了追求读书的数量,每年都要给自己20本的指标,一年剩不了多久,人会着急,去加班“完成指标”。潜意识里希望能从外界获取认同,看,我在这个年代是个读书的人,我每年读大概20本书。空有阅读的姿态,没有阅读的实感。读的东西像河流,从脑中流过,或许有痕迹,但很多水,不曾有机会停留,下渗到灵魂的河床。

这中间的“失实”有没有可能是在从这本到下一本的赶路中,没有停下来去歇一口气,去换换气儿,把走过的路在脑中捋一捋,然后再规划下一步的原因?

办公室的老师说现在的教学太赶了,说学生还来不及夯实基础就得马上开始往下学,整个被裹挟着往前走,学生无可奈何,老师也无可奈何。这中间造成“赶”的感觉的,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丢了那一小段的需要学生总结、把学过的东西再放到水里“沥一沥”的时间?

上台阶的时候,“总结”是要你一步一步往上走,把步伐走实、走稳。而赶路,则是一步两台阶,走路带风,或许速度快,或许声音响,却容易大喘气,容易摔倒。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读后感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