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品读初论

想不起初起的缘由,最近和女儿重温《出师表》。在这过程中,又观看了唐国强、张震、王洛勇等人的朗诵版。从B站的弹幕上,清晰可辨,人们被其精诚所感。其文成于建兴五年(距今1795年),为何这篇六百来字的文章,仍然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细细读来,应当涵盖了以下理由。

在短短的23句话,630个字中。它从忆往昔,阐述了要出师的理由,汉朝兴亡史的亲疏之道,朝廷军事管理之要。同时,文章反应了作者绝好的察人之道,对周遭的一切若非用心审度,在地处偏远的川蜀地发现人才,实非易事。

相较于之前诵读的《大学》等经书,这类政论文让人记诵起来较为方便。以自己这会的记忆力,大约诵读个几天,亦能成诵。在这一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其句与句之间,其承前启后的连贯性。作为我们后辈的日常习作,这种不跳跃的手法,也着实有借鉴之处。全文的文字不以华丽取胜,而是气势磅礴为核心。比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类文字的勾勒,让人一瞬间即可以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由于出师表的文字写就,目的是凝聚上下一心,以蜀地的财力,支撑北伐定诸多不易,所以需要这样的文字来论述其必要性。而文字的写作对象主要为后主,诸葛亮的用词遣句智慧就在字里行间了。纵观全文,除了表自己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外,亦无一处不对后主表尊重。从文中“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的论述等,我们后来者可从中窥见,刘禅在治国上,定无长处。作为蜀中之卧龙,智慧如诸葛孔明,不仅没有异心,更是在旁敲侧击的“规劝”上,下足了功夫,所谓循循善诱莫过于此。即便刘禅这样的主,想必读起来也一定没有感到被冒犯,读到的只是一片赤诚之心。纵观人性中的那些弱点,许多有侍才而傲慢,得罪人而不自知。恃才傲物、口出狂言者数不胜数,如西汉杨恽、东汉杨修、东晋谢灵运、唐代杜审言等,莫不如此。失言个人遭祸端还事小,因此而导致君臣不和,难以一心,更是毁国家基业于旦夕之间。

诸葛丞相之所以让人铭记至今,盖殊其忠义之心,即便后主非明主,亦不改初心,恪守尽责,勤佐不怠。其文深述汉之正统,家国担当可见一斑。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一度曾想,若有如此明相,自己亦甘心为其效犬马之劳,乃至生命本身亦不可惜。

借号翁诗句,作为本文结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师表》品读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