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如何选择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天际行者》,俄罗斯拍的,讲的是1965年苏联宇航员的首次太空行走,也是人类首次。

背景大家知道,冷战。啥事都要争第一,听说美国要1965年送宇航员到太空完成人类首次太空行走,苏联坐不住了,直接把原定于1967年实现的计划提前了2年。这自然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时间不够,就要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有时候,会把命搭上。

测试还没好,上天的时间到了,要不要发射?

列昂诺夫的选择是,送我上去。

他讲了自己的理由,历经童年苦难,穿过二战的磨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正是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时候,虽然明知山有虎,但国家需要,责无旁贷。此去生死难测,两位宇航员选择了投身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这里,已经包含了一种必死的信念,当然,还有对于航天系统同事们的信任。

列昂诺夫完成了太空行走,要回舱的时候,出状况了,太空服不灵,他回不去,而氧气量在不断降低,做了各种尝试之后,他终于回舱,结果舱门又关不上,他必须在极其狭窄的空间里转身,手动关门。如何局促,如此艰难,但是他做到了。

还有更多的困难。一会儿是纯氧过量释放让两位宇航员几乎陷入深度睡眠,险此就此挂掉,一会儿发现偏离了预定降落点,不知道会掉到哪里。

指挥大厅的人们心揪得很紧,他们也面临着选择,尤其是总设计师和代表国家利益的将军。

落点无法确定,万一掉到别的国家,秘密就会泄漏,所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将军对总设计师拉到一边,说我们宁可让宇航员回不来,也不能让他们落到国土以外,总设计师说,先让他们回到地球,再说领土的事儿。这是他的选择。

一则培养卓越的宇航员不易,二则只要回到地球上,还有办法可想。这种坚持的背后,其实是务实。

终于落到地球上了,又没有信号,宇航员用摩斯码发无线电信号、打信号枪,没人响应。这边指挥大厅也没有干等着,总设计师要求数学家计算所有可能的落点。这样或许就会离想要的结果近一点,试和不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影片中,我们会多次看到总设计师的坚持,太空没信号了,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搜救飞机油不多了,他一把抢过话筒,嘱咐飞行员再找找。

不放弃哪怕一丝希望,并且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发出坚定的指令,是设计师一贯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加起来,也为最终任务的圆满完成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除了总设计师之外,还有一个人的选择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名离回收舱落点不远的无线电爱好者,他听到了宇航员发送的求救摩斯电码信号。但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老百姓用无线电来接收这种信号,如果他打电话报告,就有可能会被送进监狱,尽管他有贡献。

被妻子提示危险之后,他有犹豫,但是最终打出了电话。因此才有后面的搜救和宇航员的得救。

电影没有讲这名无线电爱好者接下来的遭遇。在极权体制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报告。报告,可能有牢狱之灾,不报告,良心难安。他选择服从良心。

这种两难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往往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怎样选择,就会塑造怎样的人生。

正像杰夫·贝索斯在2010年普林斯顿毕业典礼演讲中所说的:

让我来大胆预测一下。当你在耄耋之年独坐沉思之际,你静静地对自己讲述着过往的人生故事,最私密的那个版本。而其中最紧凑充实也最有意义的描述,就是你做过的一系列选择。最终,是选择造就了我们。

所以,面临关键时刻,你会怎样选择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键时刻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