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小说的意识流 (I)

来自网络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第十三章  《淹没在意识流中》第一部分

相信吗?意识流的英文就是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这就是直译嘛。像溪水般潺潺流动的意识。我对意识流有种莫名的喜爱。最典型的是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拍摄手法,将内心世界在故事中任意穿插,在随心所欲之中,带着一种无奈的颓废感。

这么充满节奏感的描述手法,在福斯特这里就是如此的平凡。他是如此开始本章的。“小说原本的叙述是很简单的." 这种叙述是不是太平淡?还是我对此过于热衷?

意识流是心理学发展的副产品。 大约在1910年12月,人类对心理活动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对意识活动的描述,变得更具流动性。人们曾将此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可惜兴盛期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帮助界定了现代小说,影响了一些作家对于人物的描述方式。当然,也有很多人被这股潮流弄得稀里糊涂。

人类对于去中心化的热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初期,在小说上尝试意识流,就是一个例证。看看下面摘录的几句关于意识流产生前后的叙述: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读者和作者都下意识地盼望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能有某种权威。

取而代之的是,叙事开始在角色的思想中找到了乐园,而且那些角色并不总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因为,事情转变为”思想“让位给”意识“,而意识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

小说的叙述者强加了一个意识在场,通过选择、排列和重述,过滤着他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就只能了解这一构塑好的,相当遥远的他们。而对那些意识流小说来说,无论它们怎样各有异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渴望去掉那个中介,不仅接近角色的思想,还要进入他们的脑海。

"对思维的直接描述,能够采用的方法就是第一人称了?否则如何干掉叙述,直接进入思维?" 这是从脑中跳出的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其实,意识流的表现不过是对内心的直接表述。“它很像是常规的独白,但是未说出口,是在脑海里,而且很不成型。

描写需要许多技巧制造的效果,用来描述这样一类小说,“在其所有复杂性中,用最少的叙述中介,试图再现意识活动。... ... 在角色之外,不存在任何叙述中心。这样的写法,可以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利奥波德·布卢姆的大段独白中找到,我大概可以理解到其中的含义。

这种对于思维的讨论,极具深度性和挑战性,没有对基本心理现象的认识,是很难在写作中驾驭的。但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心理描述方式,引起我对于意识流的短暂生命的原因进行了解的兴趣。但是我更想知道,这种文学表述的方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部分,我留待明天。

【无戒学堂】小说的意识流 (I)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戒学堂】小说的意识流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