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万圣节

原标题:从中原会馆到万圣节

发布时间:(2012-11-22 15:01:53)

    传统文化的存在和消亡,关键是能否融入现代商业。从胡葆森的中原会馆,到郑州孩子的万圣节,无一例外地说明,文化的传承需要依赖于现代商业。

□王新磊

  传说,有三个房地产商人到安徽黄山度假,他们看到当地在拆除老房子,觉得很可惜,就分别买了一座,拆成散件搬到自己的城市。

      之后,他们又请设计师利用原材料,进行二次创作,将传统融合现代设计。最终,建成了自己的私人会所。

  现在,这三个会所分别建在深圳、北京和郑州。那三个房地产商人,一个是王石,一个是冯仑,一个是胡葆森。其中,胡葆森把自己的会所命名为中原会馆。

  我听到这段“传说”时,郑州的一些商家正好在过万圣节。

  当天下午6时,郑州国贸360三楼上,美吉姆早教中心三十多名孩子正在家长陪同下,一起过万圣节。

  在这些家长里,年轻的父母和孩子,打扮成海盗、骷髅、女巫、蝙蝠侠、蜘蛛侠各种角色,爷爷奶奶们则在一旁围观。

  万圣节开始之后,首先是角色走秀,接着是家长带孩子在各个房间里找糖果,然后一起表演节目。

  整个活动,除了角色化妆和房间里的装饰,无异于元旦晚会。而所不同的,恰恰是角色扮演和房间里的装饰,从而让西方的万圣节走进中国新一代儿童的内心里。

  在我参加完活动走出来,发现郑州国贸360购物中心,门前就换上了圣诞节的装扮。换掉了之前巨大的汽车人“擎天柱”。而此时,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

  新商业正在虚拟现实

  我在《菊花和新城市》一文里写道:历史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对于一个城市,它的现代性越丰富,它的历史感就越鲜活。否则,它的历史感只能沦为沧桑。

  对于传统和文化发展,我抱有同样的观点。

  从中原会馆到万圣节,让我看到了文明传承的主体,就是商业文明。而这种商业文明的更新,就是拥抱新商业。

  这一轮新商业主要是新技术的使用,以及销售平台和方式的转换。

  以淘宝网为例,最初店家过去主要销售服装、衣鞋、五金建材等没有保质期的商品。

      现在,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淘宝网的聚划算已经开始销售水果、土特产、粮油等生鲜产品。

  当当网在20多个城市实现中午13时前下定单,晚上送货到家的服务。

  放眼整个互联网,“虚拟现实”构建越来越多:从吃喝玩乐购、衣食住行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就在写这个文章之前,支付宝已经扩张到出租车行业。先是杭州,后是成都,现在郑州也都实现了用支付宝付车费。

  新技术商业在扩张中显示强大的力量。

  比如,WIFI已经成为一些商家开店的标配。比如,在第四届中国郑州农博会上,已经有一些农业种植尝试通过互联网销售配送蔬菜到户。比如二维码和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商家和客户有效互动的方式。

  就在此前,我还为实体经济打抱不平,“传统零售商业的强大背后,是对实体经济的盘剥。而最终带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并最终摊到百姓头上”。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是丹尼斯的强大,迫使一些实体经济拥抱互联网。而那些被淘汰的,不是由于道德取舍,不是由于人的偏见,而是源自于生产力的选择。

  

商业兴则文化兴

  在新技术大爆发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度改变社会。但是,仍然有传统论者坚持认为,“创新未必会赢,坚持传统未必会输”。

  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所谓坚持是一个模糊词。这种坚持是维持现状不变呢?还是用创新来改造传统呢?

  于我看来,传统的失落往往在于我们过于坚持过往的形式而忽视现在需要的内容。

  于我们自身来说,10年前我们还在读书看报,现在我们看网站、看微博、看手机报。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转变了,但是内容是传承的。

  放眼社会发展史,任何传统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相应的,那些和时代脱节的则必然消失,哪怕你是中华老字号。

  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日在中国的兴起,主要依赖于商业力量。在洋节日兴起的最初,中国传统节日显得落寞。如今,传统节日也开始变成商业活动而兴起。端午节、七夕情人节、重阳节等传统正在变得热闹。

  对传统的传承,不能一味强调道德选择,而应主动融入商业文明。而我们今天对唐宋文明的认知以及传承,根本上还依赖于过去的商业活动。

  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看到宋朝帝都的繁华。当时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朝的“西市东市”专业商场布局的局限,发展成为临街即商铺的繁荣。

  我们从“清明上河园”的绘画里,更能清楚地看到:宋朝之所以区别于唐朝,就是时代在变化,商业也在变化,传统也随之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2年的万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