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研学《半坡遗址博物馆》

        2019年10月18日,学校组织孩子们研学旅行,五年级的研学路线是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到达半坡遗址博物馆的时候,刚下车,恰巧碰见了一拨外国友人,孩子们都礼貌地用英语和外国友人打招呼。这使我想起我在初中一年级时来博物馆参观,也遇见了外国友人,我的一名同学不小心踩了外国友人的脚,他想说“对不起”,可是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想不起来“对不起”用英语怎么说。如今我的学生比我当年来博物的年龄小 ,却能从容说英语,我不由自主地感叹“我们国家这三十年来变化可真大!”

        跨过很多台阶 ,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大门,犹如原始村落风格,几根大木柱子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有远古时代感,从大门而入,就是一个鱼池,鱼池中耸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还有遗址大门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给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我们先参观了几个展厅。

      第一个展厅陈列着:骨针。它有尖端、针眼,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他们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在当时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后人刮目相看。骨针上的那个小孔——针眼,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何其简单,而在那遥远的原始社会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经过了多久才摸索出来的。

      第二个展厅陈列着:很多陶器。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半坡时代陶器数量很多,技术也比较成熟。如:出现了大量的陶钵,陶缸,陶盆,甄等。展厅陈列的尖底瓶,与在鱼池中看到的半坡姑娘手中的尖底瓶一样。它大约有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于提携。它是一种汲水器具,其汲水过程符合力学原理:将尖底瓶侧置水中,待汲满了水,尖底瓶会自动浮起来并且保持平衡。这可能是尖底和双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

      我们都很难想象半坡人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智慧?他们是如何掌握力学原理的?

      陶器上还有很多图案,较多的一种就是鱼纹了。由于半坡人居住在浐河沿岸,渔业自然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对鱼也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也被他们记录下来。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只有通过在陶器上的纹饰来表现了。人面鱼纹也随之产生了,其中的“人面鱼纹盆”非常著名,这也是半坡人对美的追求。

      第三个展厅非常高,是半坡人居住的村落。这个展厅由于是半坡人的遗址,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要求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可以吃东西,不可以抛洒物品。

      半坡人居住的村落,没有在地面上搭建房屋,而是在地下挖个坑居住。墓葬在遗址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每一个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为土坑墓和瓮棺墓两种。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内,其内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为同性合葬,没有发现异性合葬;还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还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个因犯了错误而受惩罚的成员的下场;有屈肢葬,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亲复仇中抓获而被活埋的。还有一种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儿的,一般位于居住区之内的村落路旁,并且每个陶瓮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供幼儿“灵魂出入”的吧。

      参观完展厅,孩子们还参与了一些探索性活动:钻木取火、搭建房屋、树叶拓印等。

      走进了半坡时代,我们认识了陶片、骨针、石刀……我们参与了一些具有历史精神的活动,从而我们学会了要接受历史,去思索历史,要不断地去探索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7、研学《半坡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