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卷化”“剧场效应”,父母焦虑怎么办?

学习内卷化到底造成多大影响?剧场效应下到底谁“赢”了?

我想先说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80后长大的孩子,小学和初中都是在非常普通的学校度过的,就是现在宝妈们嘴中的“菜小”。初中毕业考高中,我们初中唯一两个考入上海市重点高中曹杨二中的,我是其中一名。

我进入曹杨二中后,发现两个现象:

第一个是全班近50名学生中,曹杨二中初中部直升上高中部的占了40多名,从各个其他初中尖子生考入的孩子不足10名,我就是其中的一名。所以直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原本直升上来的学生已经提早“课外”过高中的部分知识。(说得直接点,就是超纲学习过高中知识)所以高中的老师上课速度是非常快的,基本看大多数同学都会的知识点就直接跳过了。

第二个现象,课外补习班。其实课外补习班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从我初中,高中的时候感觉就一直有。只是那个时候并不是以机构的形式,而大多是学校的老师周六周日的“加班”时间。而那时的一节课就将近50元/小时。对于90年代末,那50元/小时的补课费还是挺贵的。

如果读过我之前《深挖自己|切勿让“假穷”信念影响孩子一生对幸福的选择》这篇文章的朋友肯定对我有一定的了解。那时候,我父母也让我去补过一节课。我现在都记忆深刻,是节英语课。我有礼貌地敲了敲老师家的门,开门后,我愣住了,只见两室一厅的房间里挤满了将近20几个同学,真的毫不夸张,我被安排在靠近厨房间的一个小座位上,给了我张英语卷子让我做。然后老师一段时间之后,拿个“大喇叭”开始讲解卷子。补课结束后,我弱弱地把爸爸给我的50元钱给了老师。老师对我说:“后面是一个月一交,下次准备好。”然后我就这样上了一次现在所谓的补课“体验课”,之后就再没有下次了……

为什么我提到了自己的经历,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进入曹杨二中后,班级里的40多名直升上来的同学就好比现在已经在外面吃过“课外补习”大餐的孩子,已经“超纲超前”学习过了,对于我们近10名从其他各个初中部考进来的孩子而言,根本起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好在我那个年代,课外辅导还没那么商业化,所以只要耐得住,还是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但现在的孩子呢?用宝妈群里一句通俗话来说:“你在外面拼命学,人家学霸也在外面拼命学,结果只是大家都在拼命学,你还是你,学霸还是学霸。”

虽然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也有老师补课班,但毕竟没有像现在那么公开化,市场化,甚至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抢夺学生资源,价格战化。价格战的背后是什么?教育的急功近利和质量的缩水。举个例子,我有给儿子报过那种某线上校的“试听课”,课时50分钟,结果我发现,15分钟是家长课,教育家长用的,一个小知识点,要花35分钟去互动,这里的“互动”是我觉得没有必要的浪费时间。所以我没有给儿子报这样的课,因为我觉得50分钟我浪费不起,我宁愿这50分钟给孩子多运动,多睡觉。

学习内卷化,剧场效应导致几乎现在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焦虑的,铺天盖地的补习班,所谓的名师课让家长们更是眼花缭乱;孩子们被家长从一个补习班拽到另一个补习班,筋疲力尽!!

我承认我也焦虑过!面对人家孩子都在外面学习,我也有耐不住的时候!那种“耐不住”是一种“恐惧”,害怕孩子跟不上,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被老师点名……等等。

但好在静下心来,我一直反问自己,到底养育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到底培养孩子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把大脑培养成超级U盘,去记忆那些知识,等时过境迁,发现旧知识已不再有用时,情何以堪?

所以我明白了:我培养儿子的目标一定是放在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培养他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他遇到挫败后成长型思维的能力,培养他终身阅读的能力!

那话有反过来了,难道孩子不参加高考了?

是的,我也反问过我自己,当然要参加!只是家庭教育,习惯养成才真正变成主战场。不是不选择课外辅导班,只是作为妈妈,我会更理性知道,什么阶段需要加点什么。

另外,如果把学习一门学科的重点(即父母的关注点)不是放在知识点上,还是关注在孩子怎么学习英语,怎么遇到不会的时候如何解决,怎么获取优秀英语资源后可以实践到每日,怎么对英语感兴趣。这里我也只是用英语打个比方,但学习能力是可以迁徙的,一个能学习好一门学科的孩子,这种能力可以迁徙到各门学科上,甚至未来我们都没有见过的学科……

以上的文字是我一气呵成的,没有过多的斟酌,我不反对课外辅导,也不盲目课外辅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内卷化”“剧场效应”,父母焦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