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故事连载—Art Deco | 机械时代的华丽(三)

artdeco艺术流派:知本家的艺术主张

回到20世纪上半叶,当东半球正在探索减法美学之于设计的意义时,大洋彼岸的西半球却进行着一场华丽的狂欢。从香水瓶到摩天大楼都加入了这场起源于Art Deco的浩大运动,让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衔接区间成为了对于纸醉金迷年代的一种怀念。

H. H. 贺姆斯(H. H. Holmes)是美国历史上头号连环杀手之一。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期间,贺姆斯借机建造了一座华丽无比的酒店,在乘机大赚一笔的表面之下实现自己扭曲的犯罪阴谋。

而后,这座臭名昭著的塞西尔酒店(Cecil Hotel)成为了灵异与犯罪发生地的代名词,大热的《美国恐怖故事5》也以此为背景而设计的。

抛开它的恐怖的噱头,这座酒店同时也代表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迎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建筑与设计风格,这便是Art Deco。

《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报,背景花纹就是Art Deco装饰的典型纹样

Art Deco是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一次大规模运动,同时也影响了近代服装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许多其他方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从服装到建筑无不透露着Art Deco的精髓

在美国曾经浮华和疯狂的年代,Art Deco是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频繁出现的布景风格,无论是从流苏缀饰闪闪发亮的服装到弥漫在美国中产阶级那股纸醉金迷,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精神,都是Art Deco的精髓所在。

立体主义画派代表艺术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作品《水果盘》(Fruit Dish),布面油画,54×65cm,1908-1909年

它最早出现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届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博览会(the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des Arts Décoratifset Industriels Modernes)。在此之前,Art Deco已在欧洲地区流行起来,它受到了非洲、埃及、墨西哥印第安人原始艺术,维也纳工业组织运动早期作品、里昂·巴克斯特(LeonBakst)替俄罗斯芭蕾舞团团长狄亚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芭蕾舞剧所做的舞台背景与服装设计,立体主义(Cubism),未来主义(Futurism),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爵士风格艺术等多元艺术风格的影响。

未来主义代表艺术家吉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作品《Dynamic Hieroglyphic of the Bal Tabarin》,布面油画(有亮片),161.6×156.2cm,1912年。

Art Deco在设计中大量采用稀有而贵重的原材料进行华丽编排,将自然界的有机线条,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东方文化图案,日本浮世绘相结合,同时不排斥机器时代的技术美感——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也被用来表现时代美感,比较典型的装饰图案包括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而在色彩运用方面,则以明亮且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彩绘,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图,例如红、粉、蓝、黄、橘、金、银、铜等等。最终,在不断地壮大中,演变成为当时欧美(主要是欧洲)中产阶级所推崇的极致风格。

这种看似既传统又创新的建筑与设计风格,结合了钢骨与钢筋混凝土营建技术的发展,让象征着资本主义教堂的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并且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大城市里得到了实践场域。

受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的创建者沃尔特·P·克莱斯的委托而建造的克莱斯勒大厦依然是纽约的地标建筑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与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其共同的特色是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以及堪称完美的对称美感。

克莱斯勒大厦(楼高318.9米,77层)是全球第一座将不锈钢建材运用在外观的建筑,大楼顶端酷似太阳光束的设计,灵感来源于1930年一款克莱斯勒汽车的冷却器盖子,以汽车轮胎为构想,五排不锈钢的拱形往上逐渐缩小,每排拱形镶嵌三角窗,呈锯齿状排列,高耸的尖塔与顶部,成为这栋不朽建筑的焦点。

相比其他1930年代建成的大楼,克莱斯勒大厦更能够代表纽约的原因是大楼顶部点缀了Art Deco风格的金属装饰。对地道的纽约客而言,它才是纽约真正独一无二的地标建筑。

而建于1930年3月的纽约帝国大厦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这栋由范·艾仑(Van Alen)设计的金属顶摩天大楼,墙壁装饰多为来自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的不同颜色的大理石,一楼大厅更是各种艺术品的殿堂。

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帝国大厦都是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凸显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中不断克服地心引力的技术而达到新的高度,以代表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的力量。

美国纽约市通用电气大楼(General Electric Building)

除了纽约到处耸立的折线形摩天楼之外,Art Deco迅速在全美地区风靡开来。无论是芝加哥的新古典派,还是迈阿密海边绚丽无比的度假别墅,都不难寻迹Art Deco的巨大影响,这也让这种设计流派在美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除了奢靡华丽所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吸引之外,高耸入云的Art Deco建筑似乎有一种魔力,暗示着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能够摆脱阴霾;同时也像是一剂催眠剂或强心针,继续鼓吹着永不幻灭的美国梦。

美国威奇托市威奇托高中(Wichita High School)

然而,很少人知道风靡了将近半个世纪的Art Deco真正得名于1966年,美国记者希拉里·吉尔森(Hilary Gelson)在《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里赋予该流派一个优雅的名字——“Art Deco”。这个名字距离其真正鼎盛的时期,已经过去了30年

1960年代Art Deco的再次回潮,也普遍被认为是现代主义(Modernism)早期的一种形式。它渐渐弱化长久以来的贵族气质,摆脱纯粹的视觉体验,逐渐向实用主义靠拢,尝试真正服务于平民大众。

美国纽约Church of the Most precious Blood内的十字架也运用了Art Deco风格作为装饰

而它曾经利用几何抽象的形状结合对比颜色创造了一种程式化、数字化的对称美感,也影响了包括绘画、家具及时尚的各个领域。


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de Lempicka)的自画像

时至今日,在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de Lempicka)的绘画作品、里昂·巴克斯特(Leon Bakst)的舞台设计、卡地亚的Art Deco系珠宝中,依然可以分辨曾经的浮华的疯狂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尚故事连载—Art Deco | 机械时代的华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