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听书?

起因是看到一篇猫头鹰写的更文,不要听书。

猫头鹰这个人呢,是很早之前就关注一位简友,大约从两个月前开始,基本上他的文章,我每篇都要看,而且他是高产的奶牛,差不多每天三更,正好也就是一日三餐的时候看,写得非常有意思。

文章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典故和哲学定义,差不多他每篇文章里提到的名人我都得去百度一下,所以我经常调侃自己去他那里看的是《名人传》。

当然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书太少知识面太窄,他文字的魅力之处在于每句引经据典的背后融合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那种幽默和睿智跃然纸上,短短几百字能看出好多大家的影子,类似王朔,王小波,冯唐的戏谑调侃,北岛的浪漫偏执,钱钟书的妙喻连珠,甚至还能读出鲁迅的那种讽刺批判。

当然可能捧得有点高了,可能也没那么好,只是我个人喜欢罢了,之所以要这么捧,主要还是为了批判他今天写的这篇文章,以示我大义灭亲,不是一个盲目的脑残粉。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一下,他再次用他惯用的手法成功完成了一篇爽文,因为写得就是特别好。虽然要批判它,我甚至质疑里面的观点,但还是喜欢。他甚至还把大刘关于弱小和傲慢的名句拿出来唬人,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大致意思就是听书是一种阴谋论,你自以为草草听了一遍,就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意思,其实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已经打通任督二脉,可以去华山论剑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空杯的谦卑心态,可以让你保持清醒自知的状态,不至于在自我进步的催眠中变成温水中的青蛙和夸夸其谈的蛤蟆,不至于迷失在那片实现自我满足的虚荣心的沼泽里。

猫头鹰原文片段

其实这么看来,当然没有问题了,从逻辑上来说完全正确,做学问最怕不懂装懂,误人子弟,然后还据理力争,义愤填膺,最后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好比之前有对博士夫妇用公式相声挑战郭德纲,自以为写了几本书就把上百年的相声文化吃透,可以用公式来写相声把大家逗乐,从此替代德云社。这就是典型的自以为是,膨胀了,起高楼,楼塌了。

所以读书还有不求甚解,深读精读还有读不透的时候呢,更何况听书,听书当然没有读书效果好,问题是听书有这么大罪过么?猫头鹰把这个听书问题归咎于很多app对广大上进人士的注意力剥夺,并断定这些万恶的资本一定会赢,我再一次嗅到了对那些假努力人设的抨击。

我首先想到是罗振宇,就是那个著名的贩卖焦虑的罗振宇,他到现在还在坚持,每天早上在公众号发一条一分钟的语音,或是科普知识、或是经典书籍、或是人生哲理,美其名曰,陪你进步,陪你读书。

然后我又想到了樊登,应该现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樊登了吧,他也会用最短的时间帮你挑出你想读,适合你读的书籍,甚至用几分钟让你了解某本书的核心意思。

实话实说,我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人格,如果让我无所事事的呆着,我真的会焦虑,我不能长时间的享受那种岁月静好,我总感觉危机四伏。如果我有很多天不运动,不读书,不练琴,我会觉得自己堕落了,有次已经快凌晨12点了,我仍然坚持出去夜跑,只因为那一周我没有跑步,我是典型的假努力的那种人。

我去跑步,是为了证明我的意志力有多强吗?不,我单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听书的人是为了有一天炫耀他知识的渊博?我觉得恰恰是为了丰富自己知识的匮乏吧。

在猫头鹰的评论里面,我跟八角还battle了一番,当然好朋友才会这样知无不言,泛泛之交可能也不敢那么真刀真枪吧,也正因如此我还专门写这篇文回怼猫头鹰,虽然我知道我说不过他,但我得表明立场。

Battle现场。。。

听书和读书只不过就是种手段和途径,但凡是听书的人,他肯定是没有更好的条件去读书啊?地铁上的上班族,跑步的学生,喜欢钓鱼视力不好的大爷,他们是爱书之人,也是听书之人,我总觉得听总比不听好,假努力比不努力要好,可能你一次次的假努力会渐渐变成习惯,变成真努力呢。

中午刷碗的时候,我播放的是一段科普类视频,但是为了把碗刷干净,我只能听。我听到了一个之前我不知道的知识点,原来地球上的无重力实验室都是在飞机上实现的,摆脱重力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之前一直以为随便在地面上找个仓库就可以轻松实现呢。

所以,如果我听一本书,哪怕我只记住一个知识点,我都觉得,就算没白听,因为这个知识点本来就是我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额外听到的,收获到了,听到了就是赚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