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其实是你我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奥斯卡最佳影片太政治正确了,可以想象在大洋彼岸也议论纷纷,但就看电影这件事来说,我的态度一直是“看得开心就好,不去纠结那些细枝末节”。

《绿皮书》剧照

这部电影开始10分钟之后就完全吸引了我,用了一切零碎时间在一天内看完,简单聊几句这部电影,预警!会有部分剧透~

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内涵不难理解,对人种存在偏见的两个人,一个白人,一个黑人,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却产生了真挚友谊。

影片前几分钟通过“帽子”“打人”等几个细节就把白人托尼的市井小聪明和人物个性勾画好了,尤其他把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

而黑人音乐家谢利的音乐/心理/礼仪三重博士身份,让他的举手投足和常见的rap节奏不离口的黑人兄弟区隔开。

托尼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高额的黑人司机工作,即使受雇于人,也要执着于“我是白人”的优越感。而谢利也总是对于行为粗俗的托尼嗤之以鼻。

但音乐这件事让两个人突然有了撇除偏见,冷静审视对方的机会。托尼惊讶于谢利的表演,虽然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词语形容,但他知道,那是一种美好的技能。而谢利也被托尼滔滔不绝夸赞的黑人流行音乐而短暂吸引,勉强了用了“也挺复杂”一词来形容自己不屑涉猎的流行音乐。

从北向南一路上,就这样通过两个人的小矛盾,小摩擦,让两个人慢慢意识到,偏见真的只是偏见。没有真的了解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没切身体会过对方的忧愁与喜悦,没有一起分享过炸鸡或者共同解决过麻烦。真的没办法评定一个人的好坏。

托尼替谢利拒绝了最后一站的表演,而谢利也在风雪中亲自开车送托尼回家与家人共度平安夜,即使自己马上孤独一人。

从谢利叫醒托尼,为他拿好行李那一刻,两人早已不是僵硬的雇佣关系。戏外的你我,也似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结局。甚至还期待着托尼更“强硬”地邀请谢利一起过平安夜。

结局当然是美好的,一众白人愉快地接受了一位黑人朋友。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它没有那么深邃的哲思,也没有过分跌宕的剧情,一切都是那么平稳地度过。可是他却很宝贵地再现了真实。人就是如此啊,去掉了那些艺术加工后,人性使得相互交流的两个人总会产生专属于人类的情感。

电影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你我生活里那些曾经、点滴,让我们在微笑之后若有所思。

人与人的距离只存在于意识中。种族、生活习惯、工作差异这些都不是阻挡情感交流的障碍。肖邦、贝多芬、巴拉巴拉....的古典音乐并不一定比娱乐化更浓的乡村音乐更让人开心。要不要把威士忌放在钢琴上没有对错,但是放下偏见敞开心扉一定是美好的。

平等源于尊重,而非对待方式。最后还是推荐亲自去观赏这部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其实是你我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