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神啊》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素有“印度刘德华”之称的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极具印度文化特色的轻喜剧。排布恰当的笑点、层层推进的逻辑、富有深度的思辨……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批评的矛头转向文化与宗教,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发人深思。

      像白纸般的外星人PK降落在了印度。迎接他的第一份“大礼”是被抢走遥控器,他不得不踏上印度之旅,寻回丢失的遥控器。然而,对于一个未曾在印度繁复的宗教传统中浸淫的外来者而言,他的种种行径都显得格格不入。譬如为了学习印度人的语言,PK需要借助紧握双手来传递思想,可在几乎人人都信奉宗教的印度,这无疑是冒犯乃至禁忌,为此PK被人追得满世界乱跑;在“会跳舞的车”上顺走衣物却滑稽地将男式西装和女式长裙混穿在一起;以为凡是有甘地照片的纸张都能换取物品所以尽情收集海报、贴纸、本子却在摊贩那遭到拒绝……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却也让人发现文化竟是如此复杂!PK以他白纸般视角让我们忽然发现:原来生活中这么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里头也有这么多名堂!

      这部剧中 PK接触的主要是印度文化,重点突出了其中的宗教文化,印度宗教种类繁多,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复杂的宗教文化成为PK融入这个地方的首要难题。按波普诺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数字和图案等。二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三是规范,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以及如何体验等的期望。四是物质,表现为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工具和产品。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构成印度文化的这些要素,PK想要搞懂印度的语言文字等,这是在学习文化的符号;握女人的手被追得满街跑是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当地的价值观,尤其是保守的宗教文化(当然这其中也有规范元素);用印用甘地头像的钱换取物品是这里的行为规范;而整部剧中的场景布局(尤其是各宗教场所的特写),市场交易等日常缩影等则反映出了文化要素的物质层面。

      《我的个神啊》的更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刻意说教,而是通过矛盾的拼贴,达到喜剧中寓深思的效果。手捧椰子和坚果去叩拜印度教的神祇,无功而返之后,又拿着同样的物料去寻求耶稣的帮助。无知无畏的PK在教堂里砸碎了椰子,却被信众轰出。临别之际,他看到牧师手持红酒,以为真神“喝惯了椰子汁,想换酒喝了”,因而提着两瓶红酒直奔清真寺。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场追逃。

好容易赶上公车,看到一位身着白色纱丽的妇女面有悲色,PK动情地握住她的双手,企图安慰,却被认作调戏寡妇。赶下车来,看到披婚纱的新娘,PK又致以丧夫的慰问。服膺西方传统的伴娘一顿排揎,告知只有黑色才代表丧葬,迎面又是三位身披黑色罩袍的穆斯林妇女走来。

  人世间种种奇怪甚至有些完全相反的秩序与规则,实在是令PK费解,在PK渐渐深入了解宗教并不断质疑中,剧情也逐渐推向高潮——PK和塔帕兹的挑战一触即发,其背后的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是纯洁宗教信仰与腐朽神权贪欲之间的矛盾,PK也曾尝试融入印度宗教,尝试信奉神明,然而在一切都尝试过后,PK发现神并不能助他实现愿望,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神棍利用人们虔诚的信仰而获取利益的手段。引发这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直接原因是人们思想的转变,通过PK的种种质疑“德里大街上有那么多饥饿的孩子,神为什么不用牛奶喂饱他们,而是叫人们用牛奶冲洗他的神像?”“儿媳卧病在床,为什么神不让他的孩子陪着她,而是叫他的孩子翻山越岭去求拜另一个寺庙?”越来越多的信徒意识到了其中怪异之处,开始发现那些“错误的号码”,于是越来越多的信徒向以塔帕兹为代表的神权人物发出质疑,最终引发矛盾的激化。

    那为什么又是PK最先产生思想的转变呢?很简单,PK的思想未曾僵化,他由外星而来,如人类的婴孩,他始终以好奇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而那些早已在披着宗教外衣的压榨中生活了许久的人们,又怎能轻易发觉其中苟且?这也令我们深思,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葆有一颗好奇、敢于批判的心?抑或是早已麻木在这日复一日的平淡中?

    这部剧中, 印度文化的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极其产品。文化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发展,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长期在同一文化认同下的人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心灵认同”,这种认同可以引导人们情感发展,促进社会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而且,在同一文化认同下的人们往往具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能较为轻松的构建更多为大家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同时,人们的情感需求与行为规范也对文化认同有着反作用,当它们与文化基本内涵一致时,会促进文化认同,反之,则可能不利于增强文化认同。

    就用这部剧举例,影片中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同样是披着白纱的妇女,你如果向耆那教的妇女致以慰问,她将向你表示感谢,而若你将同样的哀悼传达给基督教的妇女,她将会非常愤怒,这就体现了文化认同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文化认同也促进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佛堂,人们需要供奉香火,赤脚入殿以表虔诚;在基督教,你需要向上帝奉上葡萄酒,然后接受接受牧师的洗礼;信仰印度教,则需要在恒河中沐浴,洗尽铅华,再以牛奶滋养神灵……总而言之,文化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宗教与信仰,遇见与离别,爱与放手……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有宗教信仰没有错,萨弗莱茨和嘉谷的爱情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不怀好意利益熏心利用人们信仰谋己利的神棍们,但好在有善良且敢于批判的PK,勇敢发声的嘉谷,以及从未放弃的萨弗莱茨等人,让这份浪漫的爱情没有在宗教的阴影下幻灭,最后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PK的成长,他学会了说善意的谎言,成全了嘉谷与萨弗莱茨。“他学会了很多,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他学会撒谎,教会了我们,真爱的意义是什么,如果爱你,就给你自由。”——一如嘉谷所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个神啊》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