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新野高歌自荐,到曹营一言不发,无双谋士为何辉煌难再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我们很多人对三国的了解都源于这部历史演义,但演义毕竟不是正史,书中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艺术加工太厉害了,以至于我们会对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定位产生过高的期待。而徐庶就是三国人物中被美化和神化的这么一个人物。

徐庶,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因母亲为曹操所擒不得已归曹。

徐庶本名徐福,和受命出海寻访长生不老药的那位同名,出身寒门。少年徐庶喜欢练剑行侠仗义,很有些任侠之气,后来替人出头被官府抓捕,逃脱之后改名换姓学习儒学。像徐庶这样出身寒门的人在士族政治占主导地位的三国时期是很难有机会出人头地的。徐庶和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名士来往密切。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进曹营之前的经历大致如此。说老实话,这位徐元直的表现并不怎么出色。除了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徐庶是刘备阵营中的第一个军师,在此之前,刘备虽然身边有关张赵这等一流名将,但却没有一个战略专家运筹帷幄,所以一直被人追地四处奔命,先后投奔公孙瓒,袁绍和曹操。所以徐庶的到来确实给刘备带来了希望,但是这个军师还没来得及有所表现就因一起意外事件而进了曹营。

罗贯中对徐庶实在是没得说,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的开局极为精彩,他巧计连环连取三场胜利:一战破曹仁大军,斩杀曹将吕旷和吕翔;二战破“八门金锁阵”大阵,并在夜间伏兵杀得曹仁大败而归;三战,计夺樊城。这不仅让我有种错觉,以为若是徐元直不走,接下来的三国强弱之分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总而言之,徐庶是神机妙算,智计无双,比起诸葛亮也不遑多让。

可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公元 208 年,曹操大军南下进逼荆州,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位,这位刘二公子连打都不打一仗就怂了,派人面见曹操请降。而徐庶和刘备驻军樊城,见荆州之主都降了,他们这个客军还打个什么。于是刘备率众南逃,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这一场乱战,刘备的妻儿身陷乱军,亏得赵云保护幼主及甘夫人脱险。而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于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从正史中看,不管徐庶是不是真有神机妙算之能,但在辅佐刘备时确实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那么徐庶进了曹营后是不是也像演义里说的那样,不献一计,不发一言呢?

公元 220 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入曹丕的劝进表,劝曹丕建魏代汉。公元 223 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劝进不是个一般的政治事件,大多劝进之人都是看上了从龙之功,冲着功名利实禄去的。徐庶即然参与劝进,证明他还是想要在魏国朝堂上有所发展的。并非像演义中说地那样,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做个摆设。

三国时的人,不管是世家子弟,还是布衣出身,对于忠于某个诸侯这回事儿,并不太执着(关二爷是个例外)。他们看重的是前途,家族发展,建功立业。赵云最初在公孙瓒帐下,黄忠原是刘表部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东吴重臣,那怕麋芳是刘备的妻舅,可在吕蒙白衣渡江时,照样投降了东吴。所以说徐庶心在曹营心在汉恐怕只是小说家的杜撰而已。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从诸葛亮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做些推测,曹魏人才济济,徐庶有才能,但是在曹操阵营里排不上号,更别说是个后来的降臣。所以诸葛亮发此感叹也不意外,相比于蜀汉的人才匮乏,曹操继承了太多东汉的政治遗产,所以演义里说曹贼什么的,其实曹操一方在三国里算是实力最雄厚,也是依附的人最多的政治集团。

结语

明代冯梦龙说,徐庶之不终于昭烈也,其母存也,陵母不伏剑,陵亦庶也。冯氏对于徐庶孝道为重有些不以为然,认为王陵母亲也是被项羽所获,但是这位老人家选择伏剑,以死激励王陵为刘邦效力,这才是大义。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是连母亲的性命都不在乎,还谈什么其它的大义。再者刘备和曹操都是天下英雄,徐庶又何必纠结于选择为谁服务,而把老娘的命给搭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庶:在新野高歌自荐,到曹营一言不发,无双谋士为何辉煌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