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接近尾声,单元内容开始实际具体并收拢。从本单元的整个内容看,第三单元第6课是整个单元的转型课,即从定理内容转移到实际认识和操作这个过程。这节课是一节很关键的课。他在总结4.5课的基础上为7.8课的研讨做准备!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原因》,是一节探索课,或者说是一节讨论课。所以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围绕讨论—探索做文章,并且是将概念性的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所以设计课程时我思考点是如何带动学生参与讨论中;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讨论;如何让学生深入的讨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弄清楚在这节课讨论什么;怎么讨论;如何归纳结果;如何形成结论?有了这个思路后,课程设计变得清晰。

        上课时我和同学用了5分钟时间来回顾前面几课的内容,回顾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再次了解土壤的成分,重点侵蚀的定义—雨水带走土壤,紧接着引入新课,提出第一个问题:回顾课文什么是侵蚀?

        学生都能回答:水(雨水)带走土壤。

        接着提出问题(语文问题):句子的成分都有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主语-雨水;宾语-土壤;谓语-带走。接着提出本节课核心问题:那么你问认为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雨水带走土壤呢?

将侵蚀的定义进行成分分析

      用扩句的思维提醒学生:什么样的雨水怎么带走了什么样土壤!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也可激发部分学生的兴趣。扩句后有个关键环节就是总结影响侵蚀的因素,不过这时候学生都能知道这些因素其实就是我们的定状补语。

学生们讨论后的到的因素

        可以看出来,用这种讨论方式,学生非常喜欢,甚至以前一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回答中。经过这个讨论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兴趣,并有了一些深入讨论的欲望,这时候就是我们科学课程最为关键的一个板块,如何去归纳结果。结果不是凭空而来的,所以实验是这一课不能缺少的环节。几个实验中最简单的莫过于降雨量对侵蚀的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上做了降雨量对土壤侵蚀的演示实验。

降雨量较小(雨水较小),形成不明显的径流

降雨量较大(雨水较大)形成明显的径流

        演示实验完成后,即可对降雨量对侵蚀土壤的能力做一个总结,降雨量(雨水较大),对土壤的侵蚀能力越强;并得到降雨量是影响雨水对土壤侵蚀的一个因素。后面的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原因,我选着的事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坡度、植物覆盖也是影响土壤被雨水侵蚀的原因。

        最后是学生提到的额外因素,我们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解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于一些不能解释或难以解释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验或者有时间单独开一节实践课,让学生通过起现象归纳,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