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不演义·第七章

平步青云

有人造反了。

建宁五年(172),许昌在句章起兵。

许昌这个名字,是个很尬的名字,后来魏国建都,都城就叫许昌。往前推汉武帝时有个宰相也叫许昌。

总而言之,这个名字不止大众化,连城市都叫这个名字。

而且他造反很有决心,把他爸和他儿子都拉上了,一起起兵。

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东汉,尤其是末年,造反起兵的人眼光都特别远,没事给自己弄个什么什么皇帝的帽子戴戴,于是就经常出现一个国家三四个皇帝的状况。

许昌也不例外,他给自己起了个称号:阳明皇帝。

不知一千多年后的王守仁会作何感想。、

而且值得一说的是,三国志里也给了他一个外号,不过看起来并不好:妖贼。

这意思就是说,这玩意不是人,还作了乱,乱子还挺大。

言简意赅。

既然造了反,就不能回头了,于是许昌和他儿子许韶一起去各县鼓励百姓造反。按说造反的人也不多,可就这么宣传,还是硬搞出了几万人一起造反(众以万数)。

这社会,真够可以的。

事实上,最开始的这只叛军实力强大,因此他们也是作乱了近两年之久才被剿灭。

据载,这帮人从熹平元年(172)十一月开始闹事,直到熹平三年(174)十一月才被剿灭。

当然,孙坚对这事没啥好感,因为他有公务在身(代理县尉),必须要剿灭这帮“阳明皇帝”带领下的反军。于是在熹平三年,他以郡司马之名招了一千多名勇士(敢打人的肯定是勇士),和州郡兵马一起前去打叛军。

事实证明,正规军实力果然比民军实力要强上一些,没过多久,叛军就被不彻底地剿灭了。

臧旻是扬州刺史,在叛军被剿灭后,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十分欣赏,便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可能还夸大了一些)。

朝廷听完他这么说,也觉得这小伙子不错,于是下了一个任职令:孙坚,你去当盐渎县丞吧!

没想到又过了几年,不知什么原因,孙坚又转任为盱眙县丞。

这还没完,后来他又转任为下邳县丞。

如果在地图上找出这三个地方的话,你会发现这三个地方都在江苏境内。

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江苏是临长江的,而他任职过的这三个地方,离今日之南京不超过300公里。

今天三百公里开车也就三小时,当年骑马也就两三天。

明白吗?

不明白的我再解释一遍,孙坚曾在这三个地方任职共约十年之久,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建立起了对长江的感情,这也是他们家后来在江南建立国家的一个原因。

远的小生先不说,先说近的。

孙坚在江苏安安稳稳地做了十年的县丞,第十一年,出事了,出大事了。

魏郡有人起义了。

当年的魏郡,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安阳和邯郸一带,离洛阳很近。

我再重复一遍,离洛阳很近。

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这意味着,如果起义军想,随时可以威胁到东汉的都城。

这看起来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只是小小起义军,怕什么?

但这只起义军已经沉默地准备了很久,它的人数已经不能用“众以万数”来形容了,如果要说,最好是“众以百万数”。

你没有想错,它的领导人叫张角,它信奉的教派叫太平道,它的名字叫:

黄巾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志通俗不演义·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