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吃饺子的记忆

饺子在我的老家也叫扁食,现在是想吃随时可以吃到,而且有各种不同的馅,素的、肉的、海鲜等等,就是饺子皮也是种类繁多,绿的、黄的、红的、黑的……看上去像艺术品,饺子成了一种文化,一代代的人推陈出新,即满足了人的味蕾,更能让人体会到创新在饮食上的体现。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国家物质相对匮乏,特别是农村生活和物质条件更是落后,大多数家庭收获的小麦总是吃不到第二年,因此,玉米和地瓜是当时普通家庭的主食。

由于爸爸在镇上有公职,再加上妈妈的勤劳俭朴能干,我印象中家里吃地瓜面黑窝头的机会很少,即便白面不够,爸妈也会留出些给我和弟弟吃。

在那个年代,吃饺子就算是改善生活,一年也没几次,冬至、过年才能吃上肉馅的。其实当时素馅是可以做的,但是没有面粉做饺子皮,所以素馅的饺子也很少吃。

最清楚的记忆应该是过年吃饺子。一般过完小年就准备肉馅了,大多是白菜猪肉的,每次准备馅都是我和弟弟轮流剁白菜,菜板放在院子里,略微倾斜,这样白菜水就能留下去。记得当时可开心了,边唱歌边剁,爸妈在准备别的年货,那样的日子真美好!

在老家有一种风俗,过年的那顿饺子煮好后,邻里之间都要互相赠送,所以一顿饺子很有可能吃到多种口味。

送饺子就成了我和弟弟的任务,弟弟负责近一些邻居,远点儿的就归我。每当这个时候,在街上总能遇上小伙伴,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好像这是一种非常光荣的任务。有时小伙伴之间还会互通有无,你给我一块水果糖,我给你一把瓜子,那是一种很纯真的友情。

儿时的我觉得邻居中总有那么几家很奇怪,每次给他们送来的饺子他们总是只留下几个,然后再加上几个他们自己家的饺子让我拿回家,并微笑着说,留下几个尝尝就行了,再给你几个我家的黑饺子,看看哪种的好吃。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没有白面,不好意思用黑面换我家的白面饺子。

在我给邻居家送饺子的同时,也会有小伙伴去我家里送。这样下来,锅里的饺子就成了百家宴,分不清哪个是哪一家的了,只能看到这些饺子的看上去有黑有白。

还记得爸爸用竹子给我们做的小叉子,专门用来吃饺子,方便极了,一口咬出馅来,仔细地看看是不是自己家的饺子,每吃一个都会评价一番,那顿饭,每一个饺子都是新鲜的,很好奇下一个又是什么味道的呢?全然不去理会饺子皮是黑还是白。有时宁愿吃黑皮的,因为黑皮的确定不是我家的,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新奇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淡了,后来很多很多年不在老家过年了,不知道互送饺子的风俗还在不在,也无从知晓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还把这种习惯作为过年的快乐。

不管怎样,现在没有人把吃顿饺子看作改善生活,更不会有吃不上白面的家庭。家家物质充足 生活富有,日子越来越好。但总觉得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一些看不见却又能深深影响我们的情感寄托。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吃饺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