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开的向日葵

一听到“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立马想起西晋。西晋是一个很奇怪的朝代,作为大一统王朝,司马氏明明是权臣出身,却没有吸取曹魏被自家夺了天下的失败教训,最后因为门阀士族权力过大,争着做皇帝的人太多,很快走向灭亡,存在不过短短三十年的历史。

就在这段特殊的环境中,孕育出不少名士。那时,既有莼鲈之思的江东步兵张季鹰,又有性喜赌博,常常输得很惨,只得每次都求助于庾亮,大呼“卿可赎我”的温峤,更有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的王湛。

王湛出身非凡,王家人才济济。其父王昶官拜司空,其兄王浑任司徒,二兄王深是冀州刺史,弟弟王沦是参军,由其父养大的堂兄王沈任散骑常侍、侍中,他的侄子、王浑的四个儿子王尚、王济、王澄、王汶都十分出色。

王家子孙没有泛泛之辈,但王湛的运气远不如兄弟及侄儿,他简直是王家的异类,像一只迷途的黑羊,不知道怎么回事,混到了一群白羊之中去,触目显眼,想躲也躲不了。王湛自幼少言少语,他家的兄弟亲戚都认为他是个痴呆儿,日后难成大器,只有他的父亲王昶看好他,或许是因为在众多聪明兄弟的衬托下他显得太过迟钝,做父亲的内疚,反正对他十分疼爱,对他是加倍的用心教导。王昶为人开济识度,谦虚诚实,他常常劝诫儿子:作为晚辈,最重要的是有实际本领,有高尚情操,让父母脸上有光。他认为讲究孝敬仁义,是诸事中最重要的。然后又要注意品行修养,必得进退,知足常乐。王湛自始自终都没有辜负过父亲的期望,他是诸兄弟中,最听从父亲话的一个,称得上是以父亲的话作为人生准则。

王湛十岁时,父亲王昶去世,他十分哀痛,为父亲守孝满了三年以后,还是住在墓地附近结庐而居,关门闭户,不和外界交往。在清谈之风盛行的晋朝,沉默寡言可不是一件好事,聪明伶俐之辈太多,侃侃而谈尚且很难引起瞩目,可是王湛并不介意,在满门贤俊之间,悠然自得的做自己。他长得不差,《晋书》有言:“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额大鼻,少言语。”可惜越长大越发显得呆,大家都觉得他的灵魂与外在不搭配,深为憾事。长大以后的王湛依然性格冲素简淡,沉静颇有些才华,但是不显不露,大家对他的印象一如既往,只差没有在他面前直呼“痴儿”或是“傻子”。

当时王家最显赫的子弟是王浑的儿子王济,他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官至骁骑将军、侍中,他还是晋文帝司马昭之婿,娶了常山公主为妻,是晋文帝身边的红人。王湛的家人对他都有点轻视,作为风云人物的王济也不例外。叔侄吃饭的时候,大家面前都有菜,就不给王湛面前放。王湛只是从容地让人把菜端来而已,没有任何不悦之色。王济有时去扫墓,偶尔想起,会去看一眼叔叔。他不去,叔叔也不会失望。有次,王济又去扫墓,想起自己的傻叔叔来,于是前去探望。二人寒暄几句,王济见床头有本《周易》,很不以为然,故意问他一些问题想让他难堪,但王湛说起易理来微妙有奇趣,全部都是王济从来未曾听闻的道理,王济因此对叔叔肃然起敬,在王湛家里流连了数日才肯离开。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现在,在这个自己一直认为是家族败笔的叔叔身上找到了,那种令人由衷敬仰折服的才能,他万万比不上。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他回到家后,还告诉父亲王浑:“我刚刚找到一个叔叔。”把与叔叔之间的故事说出出来,王浑也觉得惊奇。

作为王家的异类,王湛的傻气远近闻名。晋武帝司马炎每次见到王济,都喜欢拿王湛来与他开玩笑,问他:“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以往王济通常都没有回答,但这一次,他既然发现了叔叔的才智不凡,远在自己之上,自然觉得骄傲,回答道:“我的叔叔不傻。”又告诉晋武帝他叔叔的才华,并说叔叔的才能“在山涛之下,在魏舒之上。”山涛及魏舒都任过尚书仆谢和司徒之职,是当时的名臣。

王湛的名气因此传了开来,晋武帝就想试试他的才能,看是不是王济说的那样了不起,于是,王济出仕了。他先后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后又出任汝南内史。王湛充分发挥了他沉静应对的本领,任尚书郎时,处理事情看似有所遗漏,但处理机要都能把握要点,所以被台阁中的人重视。

王湛比较幸运,他一直坚持做自己,到老都不忘初衷,而他亦有这样的机会去证明自己。可见在门阀垄断的晋朝,能够出生在高门士族,是一件多少值得庆幸的事情,至少无论如何他也难以淹没才华,总有一日可以出人头地。

王湛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择偶的故事。

《世说新语∙贤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汝南内史王湛年轻时没人提亲,便自己提出向郝普的女儿求亲。他父亲司空王昶因为他痴呆,一定无处求婚,便随他的心意,答应了他。婚后,郝氏果真美貌贤淑。后来生了王承,终于成了王家母亲们的典范。有人问王湛怎么了解她的,王湛说:“我曾经看见她上水井打水,举止仪容不失常态,也没有不顺眼的地方,因此了解了她。”

其实,王昶死时王湛才十岁,那时一定还没有求婚的需求。所以,此处应该是笔误,“司空”其实是“司徒”。他向兄长王浑提出了想娶亲的要求,那时候,父亲没有了,当然是长兄为父。王浑虽然觉得郝家门第太低,与王家不相配,但若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这个弟弟可能会孤独终老,那么更加可怜,于是就答应了。毕竟不是正史,小说笔记里有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也蛮有意思的。

王湛的眼光甚好。郝氏虽然出身贫寒,但为人却很自尊自信,她的妯娌、王浑的妻子钟琰是太傅钟繇的曾孙女,门第高贵,她们却相处得非常好,亲密又互相尊重。郝氏尤其懂得教导后辈,他们的儿子王承,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一样的清虚寡欲,无所修尚,弱冠知名,后世称其为东晋第一名士,东晋名臣多出于他门下。房玄龄认为,王家三代,至王昶到王湛、王承,祖不及孙,孙不及父。不过,那时候的人多数认为高士就应当藏愚守拙不露锋芒,与后代人的眼光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再来说说王湛与郝氏的结缘。郝氏因为家贫没有人上门提亲,王湛因为世人认为他痴呆也没有人给他提亲,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什么时候邂逅,然后,就看对了眼。 王湛说得很清楚,他曾经看见她上水井打水,举止仪容不失常态,也没有不顺眼的地方,于是就觉得这个姑娘不错,所以才上门提亲。虽然他自己说来的轻描淡写,但是,好事之人总会想多一点,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什么故事发生吧。郝氏肯定也看到了他。即使只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瞬间的花火,总是会有的,不然,凭着当时王湛的痴呆名声,郝氏还是需要考虑的吧。幸好两个人都带着慧眼,都没有错过对方。

王济曾经说过,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浑比王湛大了二十六岁,可以推测王湛与王济叔侄年纪相当,而王湛又比儿子王承大了二十四岁,可见王湛声名鹊起时,已经成家。

虽然未必全是因为郝氏在身边的鼓励,毕竟王湛有着深厚了底蕴,但郝氏对王湛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她是一个最出色的贤内助,里外周到,没有什么需要他去担忧,才顺利让他成为一朵迟开的向日葵,吸取足够的阳光雨露,姗姗迟来的出现,开出了最绚烂的花,在一开始绽放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当然,王湛最大的幸运还是因为他的家族,王济无意间做了叔叔的伯乐,在其奢侈放任的一生中,难得的做了件实在的好事。

今时今日,迟开的向日葵不多见,而早开的花实在太常见。总有那么一些人,起点已经是很多人一生无法到达的终点。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你可能感兴趣的:(迟开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