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一个科学家的工作,取决于他的个人兴趣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Anthony Doerr《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我是用春节假期读完的安东尼多尔的这本普利策奖小说。这算得上一本良心之作,语言优美、流畅,没有丝毫晦涩感;结构精巧,恰如书中那心灵手巧的锁匠所制作的机关,层层叠叠,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排渐次展开,又最终汇聚;故事本身编织的精彩而巧妙,两条明线是两个人的寻找的故事,通过这一路的寻找重新发现自我(维尔纳),或毁灭自我(隆佩尔),一条暗线是女主玛丽洛尔的自我实现,期间还点缀着许多让人感动、揪心、叹息的其他人的故事(爱鸟的男孩弗雷德里希,大块头福克海默)。

玛丽洛尔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尽管大多数时候,她只是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生活,正如她对维尔纳坦诚的那样,“大家都说我很勇敢。我失明后,大家说我很勇敢,父亲离开了,大家说我很勇敢,但这不是勇敢。我没得选。我只是每天醒来,继续过我的人生。”虽然上天给这个姑娘安排了HARD版的人生模式,但是不得不说,小姑娘很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几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给与了她足够的关爱,博物馆的教授,梅内克太太,叔祖父艾蒂安......更毋论他的父亲。整个小说其实反复多次谈到了个人的选择这个主题,玛丽洛尔选择了坚强,更在战争后期选择了勇敢;艾蒂安选择了战胜怯懦;弗雷德里希选择了遵循内心的原则却为此成了废人;福克海默最终选择了救赎;隆佩尔选择了贪婪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满脸雀斑的盲姑娘玛丽洛尔最终熬过了战争,而战争却给了她成长的力量和勇气,战争历练了她。当她在战后选择读书、完成她海洋生物学的学位,然后在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室的时候,我这才会心一笑,这才是我心中她应该的样子啊!

维尔纳是一个少年天才,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能够脱颖而出就足可以证明一切,生活给他的机会并不多,每一次他都抓住了。然而,这个良心未泯的纳粹少年,却痛苦于未曾遵循过自己内心的选择。如果说玛丽洛尔的苦是生活强加给她的,那么维尔纳的痛苦在于他永远只是被动的选择。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与他直接相关的这两件事,好朋友弗雷德里希的被打废和奥地利女孩的死亡。这两个悲剧是伴随维尔纳的梦魇,也是促成他最终选择拯救的心理动因。书中直接表现战争残酷的描写不多,这两个片段也是为数不多的对纳粹的直接控诉。也正是因为多尔在书中对德国纳粹的这种略显暧昧不清的态度(书中反而描述了苏军攻克柏林后的强奸暴行)使得本书在国外颇有一些负面的声音。(在历史观上,我觉得作者确实有点相对主义的态度,这一点和克里斯汀汉娜的《夜莺》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另类的二战史诗。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最有意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巧妙的选择了无线电这个载体串联了整个叙事线,而无线电也是这部小说最能引起我共鸣的载体。小说的题目所实指的就是无线电波,这在书中是有明言的。这个看不讲的电磁波将一些互不相关的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当得知到维尔纳和妹妹小时候收听的法国电台就是圣马洛的大房子里私人广播,我不得不相信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从史实的角度看,麦克斯韦,赫兹,马可尼这些先驱发展出来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确实在二战时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和应用,无线电测向技术也是二战中广泛投入使用的。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成功小型测向仪装上飞机,利用伦敦广播电台的广播导航,实现了对伦敦的轰炸。战争中,交战双方竞相研制和改进机载测向设备,大大推进了测向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测向就像是捉迷藏游戏,我读中学那会儿还是一项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呢)。小说中提到的各式各样的收音机真的也唤回了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真的像童年维尔纳一样,广播陪伴了我渡过无数夜晚,那时也会想办法通过短波收音机收听国外的英语节目,也会把坏掉的收音机拆解开来重新组装,我想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应该不大会再有了。

人类所能看见的光相对于整个电磁波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而那些看不见的光,诸如希望、信仰、信念、爱、善德等等,则指引了人的心灵,这便是题目所虚指的光。书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挺大的,它出自一个纳粹教师之口,它大致是这样说的:“一个科学家的工作,取决于他的个人兴趣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的,岂止是科学家,所有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被这个社会的大潮裹挟着向前。而所谓英雄,便是那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以一己之力逆流而行的人啊。英雄多了,潮流的方向也就变了。

遵循内心中看不见的光,选择做一个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