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者?个体化、相亲与倒置的亲密关系。
每日都会写日记,写日记是孤独的沉浸,缺乏对话感容易陷入自我的旋涡之中,在重述中一点点为自己的行为注解,于是无意识间就有将自己行为美化的冲动,于是我打算在写。
或许也不能算是日记,更像是无边无际的杂思散文。
21日的夜晚,我看了B站秋秋字幕组发布的《恋爱圈外~探访无性恋者的内心》,关掉视频后的1分钟处于似乎在思考又没有确切在想些什么的氤氲中。
无性恋是什么?
如果根据《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可以分为“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与“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性吸引就是诸如性幻想、性启动、性兴奋、性愉悦之类的情绪所建构的一种亲密关系。而浪漫吸引,则包括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等所建构的人际联结。对一般人而言,性吸引与浪漫吸引往往是浑然一体的,情侣夫妻便是在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上所建立的一种亲密关系。
而无性恋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任何人的性吸引,“感受过”意味着意味着即便探索过,也发现自己对性行为没有兴趣。
在NHK的纪录片中,它将“性吸引”作为恋爱的必要组成,因此主人公说“我体内没有接收恋爱信号的天线”,“我虽然理解亲情和友情,但是恋爱中的感情我并不太懂”。
我们通常会区别亲情、友情与爱情,对于爱情/恋爱感情而言,性吸引是使得爱情被与同样是一种相互支持、依恋、信任的友情、亲情相互区别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么来看的话,无性恋确实是在“恋爱圈外”了。
如果说,无性恋者感受到他们所需要的亲密关系,与有性恋者,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都不同,这使得他们感到困扰。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可能与极其重视的另一方,在对这段关系的渴求上极为不同,甚至彼此排斥。
“如果没有性的话,我们之间与友情有什么区别呢?”——无性恋者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因而,他们感到自己处于“恋爱圈外”,这里的恋爱圈外,意指他们被排除在了社会定义的恋爱关系之外,因为他们无性的亲密关系,并不被社会承认为恋爱关系,因此他们是不会恋爱的人。
主人公曾经谈过恋爱,与男性和女性,但是最终确定了自己并没有建立恋爱关系的能力与渴望。
人真的需要恋爱吗?每个人都能够恋爱吗?
人(很大程度)需要亲密关系,我想这个大前提更为明确。
那么亲密关系就必然是恋爱的形式吗?只有爱情才能给我们所需要的亲密关系吗?一段彼此信任、依靠、扶持的关系,能够分享快乐与悲伤,用来对抗个体化的孤独。
个体化。
我们处在一个个体化的社会,梅因的《古代法》也许并非所有人都拜读过,但这句“从身份到契约”倒是被频繁截用。
从身份到契约——我们从原有的阶级、家庭、群体中脱嵌,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个体。
这种“从身份到契约”使得我们从原来的束缚中挣脱,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不再可以借助那些缠绕着我们的社会纽带来定位自己。我们像是水中的浮标,永不停息的随着时代潮流前进或是后退。
个体化让我们获得了对自己绝对的自由,就像是萨特所说的那般,绝对自由地作出选择并且以选择来塑造自己,除了自己的选择外,自己什么也不是。
但同时,个体化是相当强烈的孤独,这种孤独就像是被推下悬崖学习飞翔的雏鹰,第一次感受到的飞翔的感觉——带着眩晕。
个体化的孤独感,使得亲密关系成为不少人的追逐物。从身份到契约,我们不再依赖“身份时代”的部族家族的荫蔽,我们寻找的是“契约时代”的一种平等个体间、对等互助、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亲密关系,婚姻。
为什么我们渴求亲密关系,会联想到婚姻?而不是自己父母所组建的小家庭?
我想这也是中个体化的自由的冲动。我们想要自由地挣脱原来的一切束缚,家庭在个体化的词典里,常常被作为背景因素(家庭出身),或是作为心理分析时候的归因(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真正成为个体后,我们想要的是以全部的自己,去建立一段自主的亲密关系,而非从继受于父母。
恋爱关系,继而在恋爱关系至上以契约来加固,婚姻关系。
即便是恋爱-婚姻关系,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一段“互相有个伴有个照顾”的亲密关系,是不是与无性恋的亲密关系越来越类似了呢?
相亲,不仅是因为身边交际圈狭隘,也是一种急切的想要找个伴的心情,比起恋爱关系,比起“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下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这种“找个伴”“去相亲”“是时候安定下来了”是倒过来的——先想要亲密关系,然后去“彼此了解一下”“试试看”地探索出一点“浪漫吸引”和“性吸引”。
而且这些恋爱关系/爱情中,“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与其说是混为一谈,不如说“性吸引”作为一种辅助建立“浪漫吸引”的手段,用性行为以及对性行为的负责——生育抚养,来强化彼此之间的“浪漫吸引”中的信任、理解、支持、一体化、一致性。
此时,我们所建立的这种恋爱关系,这种婚姻,这种为了让自己安定下来、有个依靠的亲密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与无性恋有些类似?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中谈论的,“维持婚姻和家庭的既不是物质基础,也不是爱情,而是对单身状态的恐惧。在所有的危机和冲突当中,站在婚姻和家庭的对立面并使人感到害怕或忧心的,或许正是那婚姻最稳固的基础:孤独。”
虽然我们实现了个体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自足。
我们大多数时候,不能说出“有我自己就够了”,而是感到一种孤独的缺憾感。一种空缺,一种需要被填补的怪异感,于是我们诉诸了很多亲密关系,从中获取力量。但
但是亲情中亲人可能先老去,友情中可能并不能给我们第一位的安定感,于是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亲密关系的理想形式。
是我想恋爱吗?还是我害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