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二章,第五节)

            第二十二章 双手难敌东西拳

                        第五节 陷灵州

赵恒即位后,大宋东北面边境,契丹不遗余力地挑拨,让赵恒疲于应付。

再说西北面的李继迁。

公元997年三月,赵恒刚即位,对他采取安抚的策略,封他为夏州刺史,定难节度使,给了他夏、银、绥、宥、静五个州的地盘,李继迁埋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暂时消停了几年。

公元1001年九月,清远军(宁夏同心)监军段义,在李继迁的引诱下叛变,随后,清远军城被李继迁攻陷。

十月,麟延路副都部署曹璨,率领归顺的蕃兵在唐龙镇的柳拨川突袭了李继迁的锱重,缴获甚多,大宋西北面重起烽烟。

大宋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赵恒的头开始疼了!

赵恒任命张齐贤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以右司谏梁颢为副使,抵抗李继迁。张齐贤刚从宰相位置上挪下来。

张齐贤认为:“灵武是座孤城,难以守御,朝廷应该联络和李继迁有矛盾的蕃部大族首领,授以官爵、诱以利益、结以恩信、激以利害。等蕃部归顺朝廷,再往西北适当增加兵力,防御李继迁。”

但是在这之前,赵恒曾经专门就灵州边防的事,询问以前的师傅李至,李至对灵武的观点却是迥然不同,李至道:“河湟之地,夷夏杂居,所以先王置之度外。现在不如放弃灵州,将朔方军移防环州(甘肃环县),则边境安全得多!”

赵恒又问李沆。

李沆和李至共穿一条裤子,也道:“李继迁不死,灵州终非朝廷所有,不如暗中派使者到灵州等地,让边将军民都迁入内地,使灵州成为空城,那么边将和军民都卸下了负担。”

李至、李沆忠心为国,但对边事却迂腐得很!

赵恒对灵州的事拿不定主意,便交由大臣们讨论,这下,就如“竹竿捅了马蜂窝——乱哄哄了”。

大臣杨亿等上疏,意见和李至、李沆相同,主张放弃灵武,退守环州、庆州。

永兴军何亮上疏道:“一,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舍弃了,李继迁便捡了大便宜;二,环州、庆州到灵州有近千里,西夏和戎狄合二为一,将是心腹大患;三,如舍灵武,从西域通我国内的买马通道就截断了,以后的战马从何而来?四,灵武不但不能舍弃,结合灵武的防御状况,反而应该在灵州修筑溥乐、耀德二城,以疏通河西的粮道,巩固灵州的防备!”

何亮的观点切中肯綮,很有真知灼见。

也有其他辅臣认为,灵武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丢失,沿边诸郡州都难以保全。

赵恒见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陷入了两难。

殿中丞郑文宝,长期在西北护粮,通晓当地情况,熟悉当地语言。当时因为在家服丧,没有参加讨论。

赵恒特意召郑文宝询问边情,郑文宝准备充分,将事前所绘的河西陇右图献给赵恒,详细述说了当地的人文地理,并且坚称,灵州不能放弃。

赵恒考虑来考虑去,觉得祖宗基业不能丢,灵武不能弃。决定采取坚守的策略。

赵恒命王超为西面行营都部署,率六万步骑兵镇守永兴军,以便随时援救灵武,任命郑文宝为随军转运使。

对于何亮所建议的筑城方略,赵恒却置之不理。

王超和郑文宝才到环州时,前方已经传来消息说,灵州已经被李继迁攻陷了。

郑文宝单枪匹马,冒着大雪化装赶到前线,打探清楚了虚实。王超只得领军返回。

不久,王超调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抵抗契丹去了。

此前,赵恒命裴济领顺州团练使、知灵州兼都部署。

裴济到灵州二年,兴屯田,捕盗贼,民众很依赖他。可惜军事方面没有很好的建树。

公元1002年三月,正当大宋朝廷里为灵州的“守”或“弃”争论得不可开交时,李继迁汇合当地蛮族,围攻灵州来了,李继迁先截断了灵州的粮道。

裴济在灵州,割破手指写血书向朝廷求救,但宋军营救不及,裴济战死,李继迁顺利攻陷了灵州!

李继迁占领灵州后,将灵州改为西平府。

公元1003年春天,李继迁将首府迁到灵州,灵州成了西夏的老巢。

同年,李继迁派遣使者到大宋议和,赵恒命张崇贵、王渉主持议和。经过谈判,大宋正式将银、夏等五州割让给李继迁。

这是因为,赵恒考虑到,东北契丹屡次侵边,西北李继迁又不得安生,双手难敌四拳,加上银、夏、绥、静、宥等五州实际早已为李继迁占领,此次议和,说是割让,其实,不过是履行法律手续而已。

但这多少也是无奈之举,脸面上并不好看!



佐料:《宋史》记载,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山东东平)人,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进士。

他的儿子梁固,因为梁颢有功,被赐予进士出身,可梁固推辞不接受,声称要凭自己真本事考试,朝廷嘉许。

公元1008年,梁固果然考中进士。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却记载,梁颢、梁固考中的都是状元,只不过梁固中状元的时间是公元1009年。王辟之还强调说,宋朝父子同为状元的还有张去华、张师徳父子。

陈正敏的《遁斋闲览》记载,梁灏于公元985年中状元,当时已经八十二岁了,后做了秘书监,终年九十多岁。

洪迈的《容斋随笔》考证:此梁灏,就是彼梁颢,即梁固父亲梁颢,梁颢于公元1004年,在开封知府任上得暴病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梁固卒年三十三岁,洪迈指出,陈正敏记载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很荒谬,不可信。

清朝潘永因的《宋稗类钞.科名》照抄了洪迈的这段考证。同时也照抄了王辟之的梁灏父子为状元的说法,但潘永因略有不同,他记载的是“梁灏”,并非王辟之记载的“梁颢”。

但是我们百度一下,可以看到还有一位梁灏,他是江苏镇江人,字正伟,生卒年是公元892—公元976,这位梁灏确实是于公元974年,即八十二岁时考中状元。所以三字经里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一位梁颢,一位梁灏,两位状元,让人头脑一团浆糊!到底真相如何?有待历史学家仔细考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二章,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