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新旧交替,思潮涌动之时。乱世之中,青年们却更加珍惜学习机会,用心研究学问、治国良方。
小学就读过三国,学过论语,进入初中后系统的学习经典文学,诗词构造,篇章结构,作文原则,文章鉴赏等等。平时几个小孩聚在一起,就是讨论学习。各领域的大师也都是涌现在这个时代。
如今世界和平,上语文课只需抄抄生词,纪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作文就是背模板,活生生的把有趣变成了折磨。
而在《文心》一书,两位资深的国文先生凭多年教学经验,用32个故事,来讲解“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平易近人,寓教于乐。
关于本书的作者,大家一定还没忘记《小小的船》和《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吧?没错,这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是不是突然有一种找到童年的感觉?
叶圣陶,1894年生于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叶老除了文学上颇有造诣,在事业上也位及高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
夏丏尊(xià miǎn zūn),188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文学家,语文学家。 15岁考中秀才,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与鲁迅同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是语文教学的革新者,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同叶圣陶一样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但他未等到新中国成立,于1946年病逝。比起90多岁高龄的叶老,他的一生只有60载,但是创下的作品却很多。他和叶老合著的《文心》就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部。
这本书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白话文运动才过了十几年,他们深感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于是策划写了一本介绍阅读、写作的书,希望青少年在语言学习上尽可能少走弯路。
《文心》以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和他的学生们课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主线,串连起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修辞、语法、语调、语感、诗词、小说、日记、书信、文学史等诸多问题。小到遣词造句、咬文嚼字,大到读书写作、谋篇布局,给读者们上了32堂精彩的语文课。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这本书不只关于阅读写作,更着眼于语文修养,被誉为“中文世界里最好的语文修养指导”;同时它也不止关乎于“术”,更关乎于“心”。
文心是什么?两位先生似乎并没有给出直接解释。笔者自己有三点理解。
第一,文字是心的表现形式。阅读要用心去解读,写作要写心里的东西。
第二,文心即文道。
万物有道,万事有法,写作也要讲究道法。写作是一门技能,同时也是一种修养,只是一味的追逐技法,而不讲道,那就无法提升道行,像一个机器一样根据代码产出东西,有悖写作的初衷。
我所理解的道,就是文字的基本功,文学的修养,它跟写作的技巧没有关系,仅仅是文字本身的东西,他应该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语文修养。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应该从道和法两个方面下功夫,而不能单独的从一个方面着手,这样才能持续的输出优质的内容。
最后,文心的“心”,是初心、匠心、信心。
我们写作的“初心”是什么?一个作者的“匠心”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动笔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惟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文心》的最后,也是同学们即将毕业时,王先生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
“几篇著名的文篇读过了,几个有名的文学家约略认识了,历代文学的源流和演变也大概有数了,这自然是很好的事。但是,如果单把这些认为一种知识,预备在大庭广众之间夸耀于人,以表示自己的广见多闻,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先民的博大高超的精神,我们要从文学里去领会;历代的精美的表现方法,我们要从文学里去学习:换一句说,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容纳下去,完全消化了,作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
将“文”化于“心”,作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我想,这便是关于文字的终极心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