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暗访奈雪,高“贵”不是护身符?


6月30日。

奈雪的茶正式在港挂牌,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

上市首日虽然破发超11%。

但创始人身家却一跃百亿!


只是不曾想。

这才刚刚过去了一个月。

8月2日。

新华社记者通过随机应聘“卧底”奈雪的茶,发现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出现“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标签随意换”等问题。

8月3日。

奈雪很快做出回应。


对此。

北京、广东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对位于深圳的“奈雪的茶”总部展开约谈。

截止18时。

广东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787人次,检查“奈雪的茶”及同类门店1233家,发出现场责令整改通知书33份,警告2家。

3个小时后。

奈雪官宣:

各地相关监管部门突查奈雪186家门店未发现“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等问题。

同时发布了“门店自检报告”。


8月4日。

奈雪在港交所发布《有关某些新闻报导的自愿性公告》称:

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并无因新闻报导所提述的事项受到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任何行政罚款、处罚或执法行动。


奈雪“自证清白”?

其实近日。

大家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东京奥运会”上,就是因为“吴亦凡”走神,还有就是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对网络游戏“精神鸦片”的指控,也让舆论沸腾了一阵。

精神鸦片刚刚因为各种原因“食言”换了一种说辞。

没想到面对新华社旗下记者、以及随机应聘卧底的曝光。

奈雪依旧坚称自己很“无辜”。

卧底记者表示: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店上岗当天看见一只指甲盖大小的蟑螂,从面包展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间,马上报告同组值班店员后,却得到“没事,不用管它”的答复。

入职第二天,一些店员告诉记者,虽然店里要求很高,但“忙起来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而在长安商场店除了类似的现象,还有一些发黑的芒果摆放在后厨的桌子上,员工被提醒要去掉“黑色”部分继续使用。一些标签纸等杂物不小心掉进芒果泥里,杂物被挑拣出来后,芒果泥继续使用。

此外店内还存在产品标签随意更换的问题。


对此。

奈雪贴出了西单大悦城店3月-5月、5月-7月的消杀报告。

另外。

还贴出了内部资料——门店新鲜水果存放效期标准。

生产时间标签“错位”是因为失误。

关于后厨物料凌乱以及门店群内沟通食品安全事宜,则是因为“线下稽查团队”工作不到位。

但这显然不能服众。


虽然日前广东省共出动执法人员检查同类门店1233家,发出整改通知的33家、警告的2家暂时还不清楚。

随后。

奈雪声称各地相关监管部门突查的186家门店没有发现类似问题。

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

殊不知。

这次的突查就是奈雪引起的。

至于网友的反应。

更乱了。


当然。

作为一家网红品牌确实不应该有食品安全等问题。

这是奈雪必须坚守的底线。

但或许。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自证清白。

而是需要考虑这两份在网友看来“诚意不足”的“道歉”。

为何不怎么得人心了?


奈雪的茶凭什么这么“贵”?

同时作为网红茶饮。

蜜雪冰城和奈雪的茶可谓是两个极端。

正如网友对蜜雪“便宜”的认知。

奈雪的“贵”也是出了名的。

蜜雪的平均客单价在6-10元左右。

近年来奈雪的客单价:

2018年42.9元;

2019年43.1元;

2020年43.1元。

就这。

奈雪还长期处在亏损状态。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

直到去年第四季度才扭亏为盈。

新招股书显示:

奈雪202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6217万。

除了运营成本和租金成本之外。

奈雪的茶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分别占总支出的四成与三成。

将近7成的奶茶成本。

更何况:

奈雪创始人彭心还曾为“贵”代言——奈雪的茶之所以卖的那么贵,是因为食材好、成本高。


网友怎能容忍奈雪“避重就轻”。

奈雪创始人的爱情故事自然不会是奈雪这么贵的“财富密码”?

除去运营和租金成本之外。

它的人工成本够不够三成另说。

原料这一块。

根据招股书显示:

实际上所谓的38%的成本包括了奈雪引以为豪的各色纸袋和其他包装成本,这块成本甚至占了总成本的四分之一。

另外在疫情期间。

国家为了补贴企业,免征了奈雪1.8亿元增值税,这一部分奈雪在会计处理时依然记做了材料成本。

@何处击


观察者网作者@何处击 甚至直接指出:

奈雪一杯30块的奶茶,结合招股书的各类信息,计算下来,能吃下去的原料成本部分,也就6块出头。

彭心在采访中曾说过:

如果我买这款产品什么样的价格我没有心理压力,我就会定到这个价格。

看来:

奈雪的成本更大概率是“一杯奶茶”的全部。

至于售价?

也不过是一个心理价位。

但就这。

奈雪还依旧长期亏损。

好吧。

就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真的那么贵?

质量总该有所保障吧。

但奈雪在“黑猫投诉”上的投诉也不少。

还大多都是关于食品安全的。


而在此前。

2020年。

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对上海奈雪大渡河店自制的大咖鸳鸯饮品进行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结果显示该样品菌落总数超标。

2019年。

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深圳市福田区卓悦汇商场内的奈雪的茶门店操作台区域有员工未按规定佩戴口罩,门店后厨有食品储存柜的玻璃门存在故障无法锁闭的情况。

更早。

2018年。

媒体调查曾发现奈雪的茶广州门店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佩戴工作帽。


网红茶饮食品安全屡禁不止?

但其实。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点名的网红品牌也不只有奈雪一家。

今年上半年。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曾对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多个品牌奶茶店突击检查发现,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操作区卫生不达标、物品与食品混放等现象普遍存在。

5月。

有媒体报道“网红”奶茶蜜雪冰城郑州永安街店等旗下门店存在篡改开封食材效期、使用隔夜茶汤奶浆半成品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后。

郑州蜜雪冰城35家门店被责令限期整改,3家门店立即停业整改,当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9家。

6月。

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喜茶在微生物、糖类方面存在风险。

7月。

华莱士后厨存在“卫生问题”曾引发关注。

再然后。

就是奈雪被点名了。


要知道。

早在2018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对网红饮品的具体管理、监督要求。

但网红品牌食品安全问题依旧频出?

一方面是因为餐饮从业者薪资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人员流动性高,很多时候需要依赖门店负责人强化管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红品牌多依赖营销出道、资本扩张,创始人对品牌的影响力有限,在品牌管理研发等方面又缺乏足够的专业性;

还有一点。

则是因为现在的网红茶饮品牌太多,奶茶店遍地、同质化严重,竞争白热化再加上材料涨价等原因,逼着品牌不断扩张,相比品质更注重于利润。

当然。

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处罚力度太低。

也是这些网红品牌前赴后继的缘故。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一个网红茶饮品牌崛起于流量,也必然会受到流量“监管”。

我们不讨厌网红品牌专注于营销。

但前提是它的调性、品质、服务体系和使用场景必须过硬。

尤其是不能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偷工减料”。

要知道:

现在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

没必要为一家连最起码的“食品安全”都不达标的网红品牌买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华社暗访奈雪,高“贵”不是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