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写小说,就是写好故事,为此大量看书练习,可依然未摸到龙脉,未找到真正的下刀处。
接着向下提问,什么叫好故事?好故事就是在现有的素材基础上,经过巧手加工,编织设计出最恰当的文字,让别人身临其境,与人物共呼吸,达到浑然天成的质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感觉有点玄学。
不过想要解释这一点,并非一言一句能说得清的。
这些观点是沈从文老先生所传达出的创作体验。
提起沈从文,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都是极佳的。
大师的文章有许多选入课本,这算是对他最崇高的致敬。
他是湖南凤凰县人,14岁投军,1924年开始进行创作,长期行军,令他培养出独到的创作观念,在同时代的教授中,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留过学,可文章却写得深入人心,令人叹服,这使他的观察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大幅提升,文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_
他关注湘西文化,创作了大量反应人民风貌的作品,1931——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也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教案,权可以当成写作借鉴,这便汇成了《沈从文的写作课》。
本书深入浅出的以先生自己的创作经验,及体会讲解了小说写作的真谛。
沈从文擅长写小事小人物,以小见大,反应整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生存中遇到的困难。
文笔隽永华美,人物朴素中透着善良的美好,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女性的同情。
在《边城》中,少女翠翠,令人觉得清新可爱,是写女孩的典范。
他擅长从侧面描写女子,利用烘托等手法写出人物特征,在本书中提到:作者在小小作品中,也一例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善于提取生活中的素材,养成观察眼,学习丰子恺老先生那种童心童言,以第一次来到世间的眼光去看待小事,你就能得到一个迥然不同的观念,并将之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
现时的文章缺乏咀嚼性,大多以诙谐幽默作饰,只图一乐,已没了沈先生那个时代文人的深邃思想。
沈从文先生在这本书中说,若没有去过一个地方,也依然可以写出小说。
这要如何做到?
这一直令我迷茫,有些故事写到不熟悉的地方,就不能真实表达,这本书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老先生说,最重要的是写作结构,了解事情发展规则,可以借鉴名著,就像去《红楼梦》中取经,要去拆分,可以从家庭聚会、丧葬仪礼、日常家事、杯碗用度、衣饰美食等去寻找资料,再加以裁剪,详略得当,就可以把未去过的地方,也写出神彩。
我看到这里,犹如醍醐灌顶,这句话用俗语来表达,就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这就是看一本好书,要如何提炼出真正的养料,而不是只看作者的文采和情节,那永远也学不会写作。
比如最近在看的《绿山墙的安妮》,他的结构就是侧写安妮的性格,利用爱德华王子岛的四季风景,与风土人情,和各种朋友间的来往日常来衬托安妮的可爱之处。
明明安妮一开始是个不受欢迎的红发雀斑女孩,可通过对她的行为举止、言语描写,以及风物的衬托,就将安妮美好的印象深深留在脑海中了。
真是一个最简单最基础却最被我们忽视的方法啊。
类似此类的启迪,在先生的书中处处闪着光彩,等待你去挖掘寻古。
觅得宝藏,凯旋而归,或许你就打通了写作的任督二脉。
只要懂得文章的脉络结构,去写精彩的文字也不算难事。
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寂寞的事,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但愿每个从事文字的工作者都能感受到,“世界报我以痛,我却还之以美文。”
写作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沈从文先生的书,点点滴滴的文化启迪,愿能唤醒你的写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