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像氧气。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是如此重要。——《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七年前,我做了一个决定——报名研修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愈发深刻地意识到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生孩子只是第一步,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才是最为关键的。
我很感恩,我是在还没有成为妈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学习和积累,如果是一边养育、一边学习,可能学习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孩子的成长。
我始终坚信“父母必须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陪伴孩子终身成长”。
学习过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我特别强烈地希望能够推荐给朋友们,尤其是还没有做父母,或者即将成为新手父母的朋友,这本书就是《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达娜·萨斯金德博士。
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
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如果能够在全世界推广,也许能够直接改变很多孩子的命运。
大脑可塑性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
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宝宝一出生,每1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让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影响孩子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将为孩子日后的社交、情商和认知能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婴儿们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然而这只是表象,他们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
一直要到孩子较大甚至入学之后,父母才会发现,有些孩子似乎特别聪明,反应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有些孩子对艺术敏感,有些孩子对音乐敏感,等等。
遗憾的是,当父母足以发现这些特点之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基本定型了。
不同的大脑或者利于学习理工科,或者利于学习艺术专业,或者什么也不擅长。然而这台大脑机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3000万词汇倡议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发起“3000万词汇倡议”。
你相信吗?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生聪颖的孩子,更多的聪慧源自其善于沟通的父母。
生活在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在4岁前比生活在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少听了3000万词汇。
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在出生的头几年,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比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差异。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
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4T原则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
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
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充分交流(talk more):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
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尽量多地跟孩子去解释这个世界,让孩子去延伸他的想象力,帮孩子丰富他的词汇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
首先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些什么事。 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
充分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少用代词。比如他、那个、这个,用代词的时候会让孩子听不懂,少用代词会让孩子学得更多。
学会脱离语境。什么叫脱离语境呢? 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讲,也可以去想象,调动孩子去想那些可能会发生,但是眼前还没有的东西。用脱离语境的方法来丰富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谈话。
做到语言的扩展。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你要给他回应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孩子说抱抱,父母回应他你是不是觉得累了,想要妈妈抱抱你?这样扩展的过程越多,孩子慢慢地就会说出连贯的语句,甚至给你很多意外惊喜,比如使用一些转折词。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
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4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
直到孩子两岁半之后,他们才同意孩子在父母的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
所谓的屏幕包括了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电子游戏机。
有调查表明,看电视较多家庭的孩子会花较多时间看电视,而较少投入如阅读或与其他孩子玩耍;也很少参与那些不那么容易入门的活动。
如果宝宝出生时就听到父母的读书声,这不仅能提前培养他的读写能力,还能让他滋生对阅读的兴趣。
不得不提醒我们的父母,阅读和交流一样地重要。
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的影响。
“3000万词汇倡议”团队借鉴了这一方法,并给它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分享阅读。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给孩子读书,能帮助他们的大脑形成结实的词汇网络。
我们总强调孩子们要“赢在起跑线”上,但是阅读了《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
所谓的“起跑线”,不是家境的富裕,而是呱呱坠地,一张白纸似的孩子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以熏陶。
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父母的语言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但是这个无价的财富恰恰是唾手可得的。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产生觉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尤其为了孩子去阅读更多的书籍,言传身教培养更多的“读二代”,用阅读点亮孩子的未来。
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