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昨晚与友人去一当地书协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室参观及交流,所见所闻,记之也作自省。

到达时书法老师已开课。学员若有七八。推门而入,见学员个个站着写字,腰直,除一小朋友学颜外,其他均学行草,我当时被此场面吃惊不小,特别站得如此直写字的姿势。有一成年学员,年近不惑之年,个头约一米八左右,一直站着与餐桌高度相当案头写字,走近细观,如若作画状。此等场面更像是一位位书法高手在现场献艺。一堂课约1.5小时,能这样站着坚持写字,着实让我佩服学员的勤奋。


苏东坡说过,执笔无定法,应使宽而虚。你若能如梵高那般画出如火焰一般的向日葵,至于用手指涂抹还是用笔画的,也不会影响艺术本身。执笔法亦如此,最适合自己的、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执笔方法,就是好的执笔法。但公认的执笔,无非是公认常态的擫、押、钩、格、抵,腕法要点也无非是枕腕、提腕、悬腕三种。但各种方法要因字体大小而适时调整,而作为初学者,特别对笔法的练习上更要考虑执笔的合理性,尽可能临得准确,行笔交代清楚,这更需要控笔范围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站直、悬腕临写字格在8公分内的字,说对错可能是因人而异,但作为初学者,肯定不是最合适的方法,临写的准确性对初学者难度也大了。


执笔无定法,却有一定法。是指适合人体手肘手指运动生理规律的最佳方法。写不同的字,需要不同的空间,需要用到身体不同的地方。古人论书,也常有片面性的缺陷,如说“死指活腕”,“当使腕运而指不知”,“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等。其实,写一寸以下的字,只要运指就行了;写一寸以上的字,要运腕结合运指;写盈尺的大字,不仅要运腕,还得运肘;要写更大的字,主要靠肘和肩关节的活动。郑构在《衍极》中说:“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书也”。郑构此论,说到了书法的要害。

闲谈中,此君认为学书不一定从楷入手,看得出他是主张不学楷入手的。对错不去评说。但书法入门最佳方法是从楷入手已无须争议,后人建议学唐楷入手,因楷法发展到唐后已公认最为成熟。不学楷,直接写行书,有些人也能学出一手漂亮的行书。然,从普遍适用性来看,打好楷书底子,厚积而薄发,而且,写行草书的笔法,与楷书的运笔方式是一脉相承, 楷书的笔画、线条写不好,不会提按、使转,线条就会弱,线条不够丰富,表现力就不够,行书也很难出意趣。


直接学草书能写特别好,也是有的,一个人沉下心来去钻研一种字体的运笔、结字之法,更纯粹、更极致,就像卖油翁能将滴油成线那般,这手功夫当然是有可能练成的。 只是,如果直接从草书入门,那么对于运笔、结字的规律掌握是不到位的,很容易走到野狐禅的路子上去,只是自己以为很好而已,同时,路也很窄,基础薄弱,写别的字体都没法下手及入门悟道。

学然后之不足,从此次所见,也说明学与教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门良心课。央妈开学第一课有云,如若爱,请深爱,如若教,请用心教!愿所有为人师者良心从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