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去逝有感

一个月前舅舅去世了,享年66岁,走时相对安详。

在他去世前6年,就患了肺癌,做了手术。当年确诊之前他就和儿女们说,如果是癌症就不治了。他说人活着总有一死,要是都不死的话,地球上那么多人早就爆炸了,再说我活得也不亏屈,即使现在死了也没什么。

我听说人都是怕死的,他的达观让我意外,后来想想就明白了,记得我们小时候他常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酒再安排。”我妈就特别看不惯他的这种论调,总说他得攒着点儿余粮,他根本不听,除了养家,他吃喝玩乐潇洒得很!确诊后,由于病情未到晚期,位置也能手术,医生强烈建议手术治疗,他拗不过儿女做了手术。术后化疗了两次,他苦不堪言,果断拒绝化疗,回家静养。一年后身体奇迹般恢复得不错,我想与他的达观心态不无关系,他又重拾了泥瓦匠工头的工作。这次不再像以前那样,挣了就花光潇洒豪放了,知道给自己攒看病钱,给孙子攒上大学的钱。但也绝不委屈自己,该花的想花的他也花。比如前年给自己花2万块钱买了个老年代步车,临终前一周,还给自己买了智能手机,给家里(农村)装了网,说要好好玩玩。

这样的舅舅,以他的本真快乐地过完了一生。

他是姥姥家最小的唯一的宝贝男孩,上面有六个姐姐疼他,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他从小不缺爱,当然他也很爱自己。一个人在不缺爱的环境里长大,安全感,自信心都高,人格健全,所以他感受爱的能力也很强,面对死亡时比较淡定,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份从容。

我们从小被教育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几乎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生怕给父母惹麻烦,久而久之把自己藏起来,长大后被潜意识支配者,重复小时候的模式,到处维护自己的好人形象,也做不成自己,不能像舅舅一样任性,高兴时笑,悲伤时哭,生气时骂人,痛快地活着。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这个命题有点大,留着慢慢思考。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吧。

弗洛姆说: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打破别人眼中的好人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舅舅去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