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4年
出现了大饥荒。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赵国命李牧为将,讨伐燕国,取武遂(河北徐水)、方城(河北固安)。
史料中评价李牧为赵国戍北边良将,同时他也是战国四大将之一。出生日期不详,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第二代杰出将领,常年在赵国北境代、雁门地附近抗击匈奴。
作为戍边将领,赵国给他的权限很大,可以自己任命官吏,并能自由支配属地税收。
李牧治军的措施主要有几点。
第一,提高普通军官身体素质。深谙营养搭配,除了每天日常的食堂伙食,还常常给将士们吃牛肉,增加营养补给。(日击数牛飨士)。
第二,提升军队士气。利用戍边得到的税收财富,他没有中饱私囊,时常散发给士卒,提升士气。
第三,有针对性的军事演练。他根据敌方匈奴士兵机动力强等特点,安排士兵们重点提高骑射技能,
第四,收集敌方情报。大力完善各处烽火台警戒能力,并安插间谍打探匈奴日常动向。
李牧对匈奴的作战思路基本为后世我们常看到的—麻痹,在兵书中所常见的示弱,佯败。
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在古代是个难题。在后世中各种杰出领导人接续施展了经济战,民族融合、散而分化的策略。
在李牧戍边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策略。他号令三军“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次发起侵略,烽火台立刻发出警报,军民以最快速度回营守垒。如此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守卫地方无论人口,经济、城防都经受没有大的损失。
匈奴人认为李牧是个怂包,不敢与之一战。同样的,赵国朝廷也对赵牧如此评价。于是赵王命令李牧必须一战,李牧依然我行我素。赵王大怒,使人接替了赵牧的戍边大将。
赵国换人后,屡战屡败,边疆地区损失惨重(边不得田畜)。
赵王于是请赵牧出山,李牧称病推辞。赵王强令李牧回到本职岗位,李牧答:“回去可以,但边防事务必须依我(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允许。
李牧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装怂的戏也演了,意气用事被揍的戏别人配合演了,自己作为这出戏的主角,终于要登上舞台收割了。
赵国方面,自己身边的兄弟们见老大又回来了,士气大振,磨刀霍霍,皆愿一战。可谓哀兵必胜。
匈奴方面,刚打了胜仗,抢了一堆吃的喝的,还以为李牧怂包又回来送礼了。可谓骄兵必败。
李牧出兵,备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匹,兵甲五万人,弓手十万人,集结兵团日夜进行军事操练。
同时放出了诱饵,那便是漫山遍野的放牧农耕团队,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景象。
匈奴见状,馋虫直在胃里转悠,又怕中计,便派出小股力量试探。一探,赵牧佯败,先军急急后退,让匈奴抓走了十来人。匈奴单于大喜,率领大兵团出击。
李牧也不和他死磕,放走了试探力量,就是要等匈奴军团的有生力量来打歼灭战。等匈奴军团来时,李牧早已做好口袋阵,正面设好阵型相扛,背后令左右翼包抄,大破匈奴十余万军马,随后不停追赶匈奴败军,一击灭掉胡族襜褴,破东胡,使林胡归降。匈奴单于领残兵继续逃奔,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可谓一战破匈奴。李牧是个有想法的人,完美地将中原军队机动力差的缺点转换为盾强,弩硬的特点,利用心理战,死守战,信息站,阵法战将匈奴有生力量歼灭。堪称历史上抗击胡虏经典战役。
此战,也极大鼓舞了赵国士气,扭转了赵国颓势。赵国自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胡服骑射以来,很少有这么有面子的军事壮举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