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原文字数:1750
网络阅读渠道:微信读书
采购渠道:当当
这是一篇医学人文随笔,出版于1974年。作者刘易斯·托马斯带领我们从细胞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开篇“现代人的麻烦在于一直试图将人类与自然脱离。”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人类曾经错判了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无疑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宇宙间最坚韧的膜,死神完全无法涉足,而我们倒是其中柔弱的部分,就像纤毛一样短暂、脆弱。”
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要保护的从来不是地球,而是人类本身。
不过,地球本身是不是坚不可摧,还有待证明。它在宇宙中那巧妙的位置,让人怀疑它到底是被设计的还是偶然成形的?
显然,作者是希望人类能够回到自然的,但人类真的能够回到自然吗?
自然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但自然是什么呢?农场,山风清泉,鸟语花香?
答案也许都不是,自然是细胞、细菌和病毒构成的环环相扣的生命系统。
所谓细胞生命的礼赞,也许是对现存人类生活的巨大嘲讽吧。
我对自然随笔的感受,是又爱又恨的。
恨是因为,它们在开拓我的见识的过程中,总是将我带向寒凉的苦境。
我爱他,是因为作者那幽默、天马行空的联想。虽然不严谨,但还原了科学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地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单细胞,“我一直试图把地球看作某种有机体······当下我忽而想出了满意的答案:它非常像一个单细胞。“
多么奇妙、富于启发的比喻。地球是一个细胞核,大气层是细胞膜,而我们恰恰生活在这两者之间。
当我跟随这本书思考人类世界的时候,比起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关注,我更关注这将为我的生活带来什么?
当我们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细胞的时候,会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人类的身体构成,人类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然而“我们并不像过去想当然的那样,由一套套日渐丰富的零件组成。我们是被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的。“
因为,为我们的肌肉提供能量的线粒体拥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DNA。
人体内,除了细胞还很多庞大的细菌部落,数量甚至比细胞还要多,这些细菌也同样拥有自己的DNA。
动漫《工作细胞》中,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栖居于我们身体中的细菌,奉上一张乳酸菌们的萌照。
我们的人体可以看做是一个整合体,里面住着很多共生关系的生物。
这样看来,也许共享经济这种各取所需的经济形式才最符合自然规律吧。
提到细胞,就不得不提到病毒,它们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相互伴生的两种基本生命粒子。
”病毒,原先只被人们看作疾病和死亡的介质,如今看来更像是活动的基因······他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的流通着“
病毒是创造突变的黑暗使者,它想要改变细胞,完全不在乎细胞的死活。
细胞是组织者,维护者。
病毒是创造者,毁灭者。
在我的联想中,人体是一个细胞核,人所影响的范围则是细胞膜,气场也许是这层膜的一种表现。我并不想将人体看做细胞,人作为一个智能生命,物理限制不足以成为其生命的边界。
如果把人看作是细胞生命系统,那么人最起码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两种状态,有完好细胞膜的细胞人和没有细胞膜的病毒人。
人从有意识起就在,为自己搭建一个内环境。
这个内环境包括我们的亲人,宠物,盆栽,家里面的蜘蛛,蟑螂,偶尔经过的飞蛾等等。
看看我们居住的房间,里面所有的物品,都是以我们为核心“活着”的。
这个内环境是我们与外在世界的缓冲区,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
如果条件适宜,我们的细胞膜会越变越大,我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就像细胞会遭到病毒侵害一样,人也会遭遇病毒人的蹂躏。
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它必须找到自己的宿主。病毒可以穿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有的时候它会安静地呆着,有的时候会去给免疫系统做一下陪练,有的时候则会杀死细胞。
将病毒看做一个渣男,会不会很形象,也可以看做是拥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类。
从细胞角度,我们还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启动逆向思考,我们可以把所有细胞生命看作是一个容器,是更小生命的容器。人类可以说是一个中小型的容器吧。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提出一个疑问,这样像套娃一样层层叠叠的生命系统,究竟是在守护什么呢?
直至今日,我们还也无从得知。
但无论守护的是什么,都只能说明生命出现的原因,却无法赋予生命以意义。
就像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生,是因为父母想要传宗接代,但我们的生命却无法以这个理由而存在。
存在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无法赋予存在以意义。
我们想吃糖,所以去买,但是超市里面的奶糖、水果糖、软糖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有自由赋予生命意义的权利,这也是人所拥有的最高自由。
在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细胞人的生存策略
1、建立自己的细胞膜
2、扩大细胞膜或者参与更广阔群体的构建
3、随时准备迎接病毒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