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在被他人责备?为什么总是担心他人对自己不满?为什么害怕被人发现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明明渴望被呵护、被拥抱,却倔强地装作毫不在乎?
哈佛导师加藤谛三说:那是因为你内心还有“撒娇欲”呀!
成熟与年龄无关,外表稳重、得体的成年人也许内心一直深藏着“撒娇欲”。
因此拼命努力,期待被肯定,却一不小心就陷入共生的依赖关系,还总为无关紧要的事生闷气。
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告别不安》中指出:不会“撒娇”的孩子,多数会长成过分认真的成年人。
作者加藤谛三, 日本超重量级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者。著有《情感暴力》《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心理作品。
《告别不安》这本书是作者特别针对伪成熟的成年人,把数十年来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社会观察所得,浓缩进这本书里。
作者带领读者发现成熟表象下那个不安的自己,拔掉心底的刺,活出自在、真实的模样。
全书没有一个晦涩的心理学名词,却句句敲中心扉。
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心理现象,描述起来也许不像教科书一样精确,却能够引起更加深刻的共鸣,值得人一读再读。
不要以为只有小孩子才会撒娇,成年人一样有撒娇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欲望大多被压抑或隐藏了而已。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人到了三十岁,经济上已经独立,从表面上看,他过着三十岁成人该过的生活,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还只是个三岁的孩子。
压抑着撒娇欲长到三十岁,四十岁的人,其“撒娇欲”仍然原封不动地留存心底。
人们所想到的撒娇情景大都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向自己的父母或男友发嗲,一边扯着对方的衣袖,一边央求对方答应自己提出的要求或满足自己的一个什么心愿。
这的确是常见的撒娇,但那只是撒娇中众多形式中的一种而已。
事实上,许多人的撒娇欲和撒娇行为,是另外的呈现形式,以至于被很多身边人所忽略。
随着年龄递增而表现出情绪上的成熟的人,通常都是有过幸福童年时光的人。
这些人在儿时就被父母的那种真爱所环绕,他感觉满足和安心,更感觉踏实和安全。
他不需要每天看谁的脸色过活,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像身边的人撒娇;
只有一个人内在缺乏安全感,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他都无法撒娇。
他撒不出来,他不知能和谁撒,他会觉得不撒娇尚且感受不到被人喜欢,再厚着脸皮去撒娇?那不更不招人待见了吗?所以,他会做一个好孩子,一个好人。
就拿最近热播剧《以家人之名》的贺子秋来说,他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儿时因为被亲生父母抛弃,寄养于李海潮家里,从小就形成了严肃认真和谨小慎微的性格。
七八岁的时候就常常表现得像个小大人,甚至主动去做一些大人活。
例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籍此来让大人觉得自己很懂事,很乖,能分担他们的负重,这样自己就会因为是好孩子而得他们的欢心和宠爱。
对于贺子秋而言,他的撒娇欲从小就没有得到满足。
最后他渐渐变成了一个过分认真的成年人,认为唯有处处认真,他人才有可能喜欢自己。
曾经的我也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苦于人际关系,情绪低落。
在此之前我读过很多的心理自助书,每次按照书里说的方法去做,不出三天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直到遇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人人都有类似的烦恼,都会陷入相似的低潮。
那些像迷雾一样存在,却不知起源的情绪和压抑,原来就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撒娇欲”。
撒娇欲从来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而是天性使然,自然产生的,正确理解自己的欲望,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改变。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关于杨紫的访谈节目,杨紫在节目中坦言:
“我以前在大家的眼光下,都是乖乖女的形象,而我也一直活在大家期待的想象中,包括爸爸妈妈,我从来没有叛逆过;
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我的朋友,我都是希望活成他们喜欢的样子,所以,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很累。”
我想这种累,应该不是工作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心理的累。
长期活在荧幕前,有观众粉丝对你的期待,有公司同事对你的期待,还有父母家人对你的期待,因为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只能压抑自己的撒娇欲。
身为艺人如此绝大部分是工作性质所致,但是我们生活中这类人也比比皆是。
太在乎别人的目光,把别人的评判成了自己生活的标准,最后活成了“别人的目光下的奴隶”。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30岁在电视台做记者的朋友孙女士,她平时喜欢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本来只是业余爱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写越顺手,见刊的文字越来越多,成就感也与日俱增,于是渐渐有了辞职在家做自由撰稿人的想法。
但是,她这一念头遭到身边所有人的反对。
因为在她生活的圈子里,人们对自由撰稿这一职业的认识并不全面,大家都说:
“放着电视台记者这么好的工作不做,去做收入不稳定的自由撰稿人,这不是30多岁的人应该做的选择。”
“在电视台好歹做了这么多年了,奠定那么好的事业基础,如果辞职,放弃眼下这一切,是不是太可惜了?”
在身边人一致的反对声中,孙女士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顺从了亲友的意见。
但她跟我说,她内心一点也不快乐。
在别人眼里,电视台记者是那么光鲜的职业,可是她更喜欢安静坐在电脑前,品着咖啡、听着音乐,依着自己的情绪起伏写那些让自己哭让自己笑的故事。
我说,既然如此,为何不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孙女士摇头:“我怕大家不理解。”
《告别不安》的作者加藤谛三在书中说到:
“不管多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都没法对你的人生负责,不管你多勤奋地努力满足他人的期待,他人也都不能填满你的空虚,最终能为你的人生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是啊!人生的路怎么走,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而非跟着别人的目光走。
过于认真的成年人也总是容易疲劳,那是因为她们把大量的能量消耗在了伪装真实的自己上面。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像是被神明庇佑了一般,过着幸福的每一天;
然而另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会觉得自己是被宽恕,被允许了的存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周围的人都不允许他们表露真实的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接纳真实的自己。
像豆瓣评分高达9.2的电视剧《想见你》的陈韵如,她一直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弟弟身上。
导致她的撒娇欲从小没有得到满足,心底充满了孤独,所以她在情感中才会表现出偏执。
为了抓住某个人而牺牲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乃至自己的活法。
当她把自己青春期的感情都投射在她爱慕的对象李子维身上的时候,她才会不惜失去自我。
把自己扮演成对方喜欢的人,去迎合对方的喜好,从而获得原本不属于她的关心和温暖。
现实很多内心充满自卑感的人,不用别人说,也会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会感到异常的痛苦。
比如说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第一名,明知道自己的资源,能力都达不到,还是用玩命的加班来工作,想此用来满足自己的成功的欲望,当结果没有达到,进而对自己更加失望,更加自卑。
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如果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吸引来的,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告别不安》中也说到:“真正的心理上的成熟会使人能够与他人亲近,并且由于与他人亲近,内心会变得越发坚强,真正心理成熟的人是没有必要虚张声势或是迎合他人。”
因为当你能够接受自己,认同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妥善地安置自己的情绪、优点和缺点,无论别人怎么评价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的伤痕已经不知不觉痊愈了。
无论你是20岁、30岁还是40岁,倘若时常迷茫,时常焦虑,时常倦怠,不妨翻开这本书--《告别不安》
作者:缓缓,执笔芳华,仗剑天涯,用笔墨触碰内心,以脚步丈量世界,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侵私删。
文献参考:《告别不安》【日】加藤谛三著 / 吴倩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