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文为个人考研备考时笔记、1000题错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起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著作《神圣家族》;首次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社会主义文献传播最广,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2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其他哲学思想

4     旧唯物主义缺陷在于(1)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3)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5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精神活动是大脑的分泌物。不是唯物主义。

6     形而上学:(1)物质观,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割裂了自然界人与社会的物质的统一性,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的过程;(2)运动观,不变论;(3)时空观,把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4)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5)认识论,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7)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认识与意识

7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8     人的认识或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应或攀写,同时具有创造性。

9     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10   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出差异,就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11   认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具体的认识过程可以与一定的实践不完全同步进行

12   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3   哲学第二个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区别为辩证论与形而上学

14   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

15   真理中包含着客观内容,不能因为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16   真理是客观的,一元的,不断发展的,具体的,全面的,有用的。

17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8   真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19   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20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成分或萌芽。

21   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律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22   相对独立性:A决定B,但是B又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23   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4   逻辑证明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方式。

25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

26   同一真理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价值

27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28   价值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29   价值评价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偶然与必然

30   抽象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现实条件是否充足。

31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32   偶然与必然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地位与作用不同

矛盾与发展

33   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和绝对的。

34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列宁说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36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37   矛盾可以融合,不能调和。

38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不会融合

39   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克服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辩证法

40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1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2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43   主观辩证法(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概念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在人思维中的反映。

44   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都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

45   辩证法的保守性在于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

46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实践

47   几个统一的基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技术,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48   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包含人类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和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49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0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51   理论创新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52   全部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

5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念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54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5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6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相应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生产方式

57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58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属于社会存在。

59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代表经济基础。

60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1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62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63   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64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65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66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67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社会的人

68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69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70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71   人的本质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72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

7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7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75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76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77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78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9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80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81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历史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82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自觉活动的统一。

83   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即自发力量)作用实现。社会规律必须通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自觉力量)作用实现。

政治经济学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1.    具体劳动对应的是(1)形成(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到新产品中去。

2.    抽象劳动对应的是(1)形成(创造)商品的价值(2)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再创造)出来。

价值与使用价值

3.    商品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4.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商品才有价值)。

5.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6.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因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

7.    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而不是使用价值。

8.    同一种劳动在一定时间内,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不受劳动生产率影响。

9.    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出现前,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出现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出现后,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劳动力与劳动

10.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1.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2.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1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3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和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4.   劳动力与劳动: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并不是商品。

15.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去,而是再生产出来的。

16.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与利润

17.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18.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9.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0.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21.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大小取决于:(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2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23.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24.   超额利润是同一部门内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结果。

生产与再生产

25.   商品生产过程的属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7.   一般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28.   资本主义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9.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0.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1)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2)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3)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资本与资本主义

31.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2.   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33.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4.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35.   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6.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37.   奴隶社会:完全人身占有,封建社会:人身依附,资本主义制度: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38.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39.   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40.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政权

41.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

42.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的延伸

43.   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44.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45.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46.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47.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所有制: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所有制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48.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49.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出现的新变化由: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垄断

5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的产物,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的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要求。

5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或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3.   金融垄断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54.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参与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55.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56.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57.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58.   垄断竞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59.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60.   垄断加剧竞争是因为,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61.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有5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领土。

62.   垄断资本主义导致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

63.   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的形式:现在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又分为私人资本输出与国家资本输出。

货币与跨国经济

64.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65.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66.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67.   国际水平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

68.   支付手段的职能,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流通手段,二者分离是支付手段。

69.   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缺失的结果。

70.   经济危机呈现新特点包括: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话,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遭打击。

71.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苏联经济政策

72.   1918年夏到1921年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特征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73.   1921年3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资产。

74.   20世纪30年代中期,列宁死了十年后形成苏联模式,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

科学社会主义

1.    《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2.    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是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第二次飞跃,是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向深度的发展。

3.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做了过于详尽的细节描绘。

4.    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6.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7.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8.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