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法则,引爆你的产品《引爆点》

为什么纽约地铁站的涂鸦提升了地铁站的犯罪率?

为什么一个银匠能够引爆美国独立战争?

为什么自杀报道会使自杀率上升?

为什么有些观念、行为和产品能流行起来而其他的却不能?

0.流行的由来

流行病的爆发需要三个条件:能传播传染病原体的人,原病体本身,发生作用所需的环境

引爆点,是质变来临前的关键一点,就像沸点和临界点。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他的著作《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中提出了流行三原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环境威力,他认为流行潮的出现是这三个原则的共同结果。

1.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

经济学里经常讲二八原则,认为80%的工作是由20%的人完成,80%的犯罪是由20%的罪犯造成。而在流行病上这个法则更加极端——极少数人引发了流行病的传播。

社会流行浪潮与此相似,也是由少数几个人驱动起来的。在驱动社会流行浪潮方面,这些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以及在同类中有足够的影响力。——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联系员是指四处传播信息的人,他们什么人都认识,交友广泛。也可以理解为擅长社交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交关系和人脉资源,非常乐于认识更多的朋友,愿意花心思去打理关系。

内行是一个专家、数据库的角色,他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信息,人们喜欢向他咨询。他们愿意因为某一件事情深入钻研,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源,并在人们向他咨询时进行提供。

推销员则有着不俗的说服力,他能够说服大家相信他传播的信息。乐于向人们分享信息,喜欢影响他人,具有感染力。

(可以把内行理解为KOL,推销员理解为你的分享用户,联系员理解为你的种子用户。推销员是最受厂家/商家欢迎的一类用户。)

2.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

附着力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价值,二是信息的传达方式。

信息本身必须是吸引人、能引起别人关注的,“英国人明天要打过来了”就比“明天要出太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的传达方式同样重要,它能将信息包装的更加引人注意,更令人难以抗拒。这种包装方式,可能是声音、画面、互动参与、游戏化设置等等。

3.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破窗理论

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人对环境的变化其实比想象中要敏感的多,而通常一些不起眼的改变就能引发或减缓流行潮。

比如纽约地铁站的犯罪率,会因为减少涂鸦、严抓逃票等一些小的事情,而大大降低。

150法则

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150这个数字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你能够知道对方都是谁,以及和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邓巴数字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

要想引发大的流行潮,可以先引发小的流行潮。

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看法,社会规范和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

比如《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突然风靡全国的引爆点,就是各地的读书小组。

结语

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角度看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能够动起来。

阅读指数:⭐️⭐️⭐️

推荐指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条法则,引爆你的产品《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