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之若鹜于别人的生活

冬奥会结束了,追热点年代,此文稍显滞后。

那时我就算不能及时观看,也会对实况有所知晓,因为冬奥作为整个冬季津津乐道的话题,随处可闻。特别是新晋冬奥冠军谷爱凌的夺冠报道,以及随之而来有关于她一切方方面面的播报分析,各种光环与望尘莫及,真晃花了世人的眼。

不可否认的榜样,有天赋又肯吃苦,家庭高知又包容,经济优越又重视修养,简直不能再完美。人们忍不住去刷有关于她的各种视频重复播放也不会厌烦,再次旁听到一篇有关分析后,我发现自己心里生出一丝无奈。

本来我也乐呵呵的看着人们被年轻的她和她亲人的行为吸引甚至鼓舞。但越来越多的分析出现后感觉人们的关注点在悄然改变:‘她妈妈从小就为她安排好了赛道;她妈妈从小安排回国补数学,长大选中国国籍;成不了谷爱凌,就成为她那样的妈妈吧,妈妈们努力吧…’

再接下来另一种分析随之出现,标明她学的那些项目随便一样的费用不是普通人可以的;富贵门槛的高度,精英教育成本与资源对比,于是人们又在唏嘘中释然了,似乎在紧张亢奋之余,觉得自己培养不出精英也是情有可原。不过正因如此,更要强调刻苦学习才具有一拼高下的资格。

不知大家争相传颂的时候有没有一种被卷的觉悟,当充斥着各种功利与算计的养育妙招,只言片语的知识碎片扑面而来,都想抓住快速见效,就不奇怪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精致利己”,为什么“空心病”弹出页面。为自己着想是人之常情,可我不得不承认,我发现,当代越来越多少年对未来“有钱”“衣食无忧”占据主要期待。五六年前,还会有很多其它回答。如今是怎么了?为什么2022年的今天,物质连续丰富市场份额充盈,少年们对自己未来普遍担忧,是真的非生于忧患不可吗?

对自身的不满,现实的无奈,自我关怀对少年来说成为另一个人生挑战。于是很多少年只好把整个人生寄希望于未来,在忙碌的间隙里憧憬多年以后的生活。这个多年后都跟着一个衣食富足的前提,看到孩子们如此现实作为家长你要不要松一口气呢?毕竟你一直明里暗里在这方面影响他不是吗?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眼前做的事情视为无奈之举,一心想着某一天的摆脱,这种主观感受多会加速能量消耗,也就是会感受到更多疲惫与辛苦。他们又不确定到哪一天,要积累多少才是满意、才算安全,于是不知还要无奈努力多久。这样会不会对长辈生活经历形成一个复制,会不会在某一天开始希望他们的孩子不要像自己这样呢?

据我了解,青少年不婚不育倾向大有人在,原因有二:对自由的渴望,结婚意味着降低生活质量;自身经历总结,看父母的付出,感觉自己做不到。

我们的文化倾向特别是近些年,部分父母亲对子女的付出可以说倾尽全力,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贵,可也是一种无形压力与束缚,并且在奉献的路上丢失部分自己,家长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一心为了孩子而活,做出了示范与榜样,再说只希望孩子快乐幸福不要求他像自己一样,真的会如愿吗?如果可以,孩子需要从小就已经在做逃离准备。

以上不能代表全部,但是我接触到的大多数。

我们是多容易被吸引并想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啊。我们看到别人成功、扬名,于是就想知道路径,自己虽然不能复制但可以用作激励少年或亲人。看看那些用首富、大鳄、企业家只言片语作引的内容动辄十万+点赞转发就足以证明。

从前写过一篇名为《理想需要花时间想》的文章,现在看来,那时候的速食面,与现在比较起来速度已经算慢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趋之若鹜于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