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保护法,保护了什么?

      近期,一则10岁大连女孩被13岁男孩杀害的新闻被推上热搜。首先吸引我的,是两个人的年龄。10岁,13岁,本该是校园中如花一般的年纪,却发生了这样让人无法接受的惨案,血的教训再次冲撞人心。

      有人控诉,有人哀伤。女孩的父母痛苦着伏地不起的样子揪着每个旁观者的心,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一块心头肉呢,纵使自己吃穿差一点,也都想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然而相反,男孩的父母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他们沉默着打扫现场的血迹,沉默着回避责骂他们的人群,沉默着从媒体眼中消失。哭声让人哀伤,沉默让人痛恨。

   

图片发自App

      案件结果跟网友们推测的大致一样,未满14岁的男孩完全不承担刑事责任,回应众人追问的也只有“收容教养”冰冷冷的四个字。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男孩罪不可恕,纵使判处无期徒刑可能也很难平缓女孩家人的悲痛;但从法律的层面上,他的确是无罪的,14岁的分界线足以让他免受所有牢狱之灾。

      法律没有错,但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正。我承认,在几十年前制定这则保护法时,制定者也是经过激烈的争论才划下了这个分界线。然而那个年代的孩子,相比之下的确没现在的同龄孩子成熟,14岁的分界算是妥当,但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呢?

      网络的普及已经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心理年龄。你们会看见,很多充满稚气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讨论某款热门手游,更有少数偷用父母手机进行大额充值,甚至是打赏某个主播。案件中的男孩,170厘米的身高,140斤的块头,在作案后曾两次出现在女孩家的水果摊,并在班群发布种种信息来刻意消除自己的作案嫌疑。从这几个思维缜密的细节,若是不告诉我他的年龄,我更相信他是一个高中以上的男生。

      生理年龄如今不应该成为限制法律的桎梏,心理年龄反而更应该是评判有没有行为能力的关键性要素。

      法律的作用,应该是在避免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公正而让人信服的决断。倘若你是女孩的亲人,在知晓判决结果后会作何感想?无奈,痛恨,但最不愿意让我们看见的,恐怕是悲愤之下,不计后果的歇斯底里。倘若法律的作用不是赋予我们人性的理智,那么血亲复仇的案例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发自App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请好好爱护我",墓碑前的烛光照不亮破碎的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正在审议之中。我更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未成年人的保护法,保护的是每个家庭中含苞待放的蓓蕾,而不是再纵容弥散血腥味的带刺灌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成年保护法,保护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