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本性流露,而非外求---论语《里仁第四》第六章

20171226

        今天学习了论语《里仁第四》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章的意思是,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当然不能再好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时,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真有人能在一天之中把自己的力量用于实行仁德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可能真有这种人,我没有见到吧。”

        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做了具体回答:“好仁者,无以尚之。”尚,胜过,超过。也就是说:“喜好于仁的人会觉得世上没有事物能胜过仁的了。”这点是真实不虚。

        这里可把仁更通俗地解读为大爱、慈悲、善良的品质,它是从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清净本心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好仁的人会有很深的体悟。他心之所好、所向于仁,故能回来如实反观觉察到自己也有不仁之处,自然就会生起是惭愧心,找到开启无尽宝藏的切入点。

        孔子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说:“能憎恶不仁的人,也是充满爱与慈悲的仁人了,因为他将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物附加在他自己身上。”

        这里大家要注意,他憎恶不仁者,不是对外在具体的某人某物某事的憎恶,而是如实反观自己是否被束缚。譬如赌博,我个人是厌恶它的,也就不会去粘着它,受它影响。但我对于这件事的存在并不憎恶,也不会要求他人与我相同。因深知修行是克己的功夫,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恶不仁者”,能憎恶不仁的人,能反观自己不仁、丑陋的地方,有愧疚心,自然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情加在自己的身上了。这是非常好的,这已是顔回的“不二过”,是至于仁了。

        孔子接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也就是说:“真有人下定决心花一天的时间及精力用在仁上吗?我没见过有力不足的。”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夫子真的是一位体悟仁、体证仁、践行仁的人。他自己已经走过来,是明白人,看得清清楚楚,发现真正能行在仁道上的人少之又少。

        行仁不是力气活,关键是有没有静下心来去体悟、体证仁。这比世上任何事物都重要。名闻利养没有能胜过于仁的,仁在己身,是本自具足的啊!

        孔子又退一步说:“盖有之矣,我未见也”。盖,或许。或许世上真有力不足的人,但我终是未见啊。孔子真的是明眼人,他知道一般人对于不想去做的事情会想出无数理由搪塞自己,所以他很肯定地说自己一生没有见过行仁而力不足的人。

        此章孔子深深感叹一般人不知道什么是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的所好所恶。己心真能好仁,真能恶不仁的话,那心已达至仁了呀,哪里还要担心力不足呢?很多人虽知道仁很重要,但绝大多数会自找理由说为力不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是本性流露,而非外求---论语《里仁第四》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