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中考改革”政策,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这次的教育新政,让火了一整年的上海学区房,突然遇冷!
有上海中介向媒体透露:
“教育新政出台,我们业主主动调价,房子原本是1800万元,一夜之间下调80万元。”
原来,根据新规:
上海优质高中,超过一半的招生名额,将分配到各区。
这些优质学校不再划分学区,而是根据分数统一招生。
也就是说,未来,无论在什么区域、什么学校,只要学生努力,都有可能进入优质高中。
这一现象,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上海中考改革的初衷,是让教育公平,让所有普通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好的高中。
那么,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是不是家长就不要拼了?
对!上海很多家庭,或许无需再为“学区房”拼了!
但,它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教育,就可以放松。
有人说,托举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学区房,也不是父母的财力。
那么,我们说教育孩子,到底拼的是什么呢?
1
安放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学区房
曾有新闻报道,北京有位业主,本来在五环外有一套大房子。
但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学区房。
北京房价贵,学区房的房价更贵,他们买的这套学区房,仅有40㎡。
一家6口,三世同堂,他们蜗居其中,连下脚都困难。
这不禁让人感叹,这就是好环境了?孩子就能成才了?
而像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
他们认为:
“有套学区房,意味着孩子,离北大清华更近一步。这是孩子逆袭的捷径。”
我们很能理解,教育不均衡,给家长们带来的焦虑。
但父母以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夹缝中”的学区房,真能换来,孩子未来的“大好前途”吗?
并不一定!
在电视剧《安家》中,苏天培的妈妈,是个学业导向型母亲。
他们住着重点学校的学区房,但妈妈爱操心、嗓门大、爆脾气,时刻以孩子为中心。
一到傍晚写作业,妈妈就大呼小叫,孩子哭闹,动静大到甚至影响邻居房屋买卖。
他们的亲子关系,也是极其恶劣。
但苏天培对机器人、编程感兴趣,且有天赋,这被房产中介发现。
在房产中介的撮合下,妈妈带儿子搬家,搬到了另外的学区房,那所学校重视编程培训及比赛。
后来,苏天培妈妈拿着锦旗,到中介门店来感谢。
因为,儿子自转学后,变化很大,学习也进步了。
好的环境,能激励人成长,但是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无可厚非,如果家长真的特别富有,拼个学区房,给孩子的教育环境上个台阶,自然是最好。
但一家人都住进了蜗居学区房,在夹缝中求生。
家长用赌一把的投资心态,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刻苦读书;
孩子在背着全家人的殷殷期盼,他们真的能轻松前行吗?
这无疑是,父母颠倒了孩子教育概念,真实的可能,搞不好花了巨大代价,却是一无所获。
白岩松曾坦言,儿子从小都是就近入学,也没有特意去买学区房,进名校。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儿子,被世界一流学府录取。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成绩,更不是学区房和兴趣班,而是心理教育和性格的培养。”
2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曾经有一篇刷屏的微信文章,《对不起,爸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
它的作者,是一对年轻夫妇。
他们辞去工作,带儿子周游列国,花100万用于旅行,代替学前教育。
一家三口从欧洲到美洲,从希腊到古巴,登上过太阳金字塔,穿越过羚羊峡谷;
看到过耶路撒冷的荷枪实弹,亲历过国家公园的瞬息万变…
夫妇在文中写道:
“爸妈没有带你去3W的早教班;没有送你去8W的双语,也依然无法给你800万的学区房…
但想让你拥有不一样的童年,想让你看到学校里,不曾看到的世界。”
而孩子,在旅途中,不仅看过了更多不同的风景,学了英语、西班牙语,还爱上了拍照。
这种酷酷的育儿方式,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真切感受这个世界。
不得不说,孩子见过的世界,将成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翻译家、作家薛舟,也是一个很独特的父亲。
他不给两个女儿买学区房,也不报学科课后辅导班。
利用假期和周末,他带女儿“边走边看历史课”。
2017年,他们全程参观78家博物馆,“教室”战线18000公里,遍访甘肃、新疆的丝绸之路古城,再南下四川…
历时,48天。
2018年,他们又参观了,80家博物馆;
2020年疫情初定,他们的出游,以海滩休闲为主,又“顺便”参观了30家博物馆…
迄今10年,他们自驾游18万公里,参观了上千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
他给女儿们讲过,一万多个故事,几千首诗词。
孩子也通过日常的大量阅读、故事,随时随地的思考和讨论,每年的多次旅行、场景重现…将历史内化成素养。
薛舟希望女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他说:
“你发现没有?
好多孩子到高中毕业,甚至本科毕业,还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观。
我希望她们有自己坚定的内心,这些东西是我们做家长需要从小培养的。
到了30岁之后,就不用考分来衡量了,那是社会真正考验你的时候。”
对于教育这个课题,不同父母有不同表现。
有的父母选择了奔波忙碌,在诸多压力中焦虑暴躁,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
而有的家长,选择牵着孩子的手,用心陪伴,平和坚定,给予孩子精神营养,丰盈孩子的灵魂。
其实,孩子的教育,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
父母拥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格局、豁达的处世、超前的理念…
这样的父母,相信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3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苏格拉底曾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的确如此,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却正在做着相反的一幕:
教育点燃了家长的“火”,着急忙慌,焦虑不止;
而孩子却亦步亦趋,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有家长分享,拼光两代人的积蓄,他们给孩子买了一套学区房。
但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却没有换来好成绩。
家长每月要背着沉重的房贷,除了日常开销,所剩的钱也只够一家三口基本生活。
一到辅导作业,妈妈就在大声地呵斥:
“花这么多钱买房子,让你来这上学,就学成这样…”
而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基本上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哭着在写作业,老婆气鼓鼓的坐在边上,冷锅冷灶,晚饭也经常没得吃…
在这种灌输性的教育下,孩子的学习苦不堪言。
其实,任何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曾经上过热搜的,湖南超级学霸李乐遥,高中未毕业,她就收到了6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她的父母,并没有让李乐遥成为“学习狂魔”。
发现孩子喜欢英语,他们就陪伴她,阅读英文故事;
为了培训女儿的数学思维,李爸先攻克奥数,然后再给女儿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李乐遥爱学更爱玩,从不亏待自己。
12岁,她想学吉它,家里就多了一把吉它;
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巨大,她萌生想学街舞,于是她每周多了街舞课程。
一有假期,父母就带着李乐遥出去旅游。
正因为父母,一路全力支持她的兴趣,用心的陪伴,才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李乐遥曾说:
“他们一直努力变成最好的家长,但却从来没希望我努力成为最好的孩子。”
由此可见,父母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能让孩子越学越轻松。
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务长的Julie Lythcott-Haims,提出过一套教育哲学:
“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知道何时牵手和放手的家长。”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睿智的父母,都善于从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入手,适时鼓励,适时放手。
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是昂贵的学区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名校”,是上不完的兴趣班,还是价格不菲的名师辅导课?
都不是!
有人曾说:“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真正的教育,拼的都是父母。
因为,孩子的这一把火,需要的是父母用实际行动,把他去点燃!近日,上海“中考改革”政策,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这次的教育新政,让火了一整年的上海学区房,突然遇冷!
有上海中介向媒体透露:
“教育新政出台,我们业主主动调价,房子原本是1800万元,一夜之间下调80万元。”
原来,根据新规:
上海优质高中,超过一半的招生名额,将分配到各区。
这些优质学校不再划分学区,而是根据分数统一招生。
也就是说,未来,无论在什么区域、什么学校,只要学生努力,都有可能进入优质高中。
这一现象,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上海中考改革的初衷,是让教育公平,让所有普通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好的高中。
那么,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是不是家长就不要拼了?
对!上海很多家庭,或许无需再为“学区房”拼了!
但,它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教育,就可以放松。
有人说,托举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学区房,也不是父母的财力。
那么,我们说教育孩子,到底拼的是什么呢?
1
安放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学区房
曾有新闻报道,北京有位业主,本来在五环外有一套大房子。
但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学区房。
北京房价贵,学区房的房价更贵,他们买的这套学区房,仅有40㎡。
一家6口,三世同堂,他们蜗居其中,连下脚都困难。
这不禁让人感叹,这就是好环境了?孩子就能成才了?
而像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
他们认为:
“有套学区房,意味着孩子,离北大清华更近一步。这是孩子逆袭的捷径。”
我们很能理解,教育不均衡,给家长们带来的焦虑。
但父母以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夹缝中”的学区房,真能换来,孩子未来的“大好前途”吗?
并不一定!
在电视剧《安家》中,苏天培的妈妈,是个学业导向型母亲。
他们住着重点学校的学区房,但妈妈爱操心、嗓门大、爆脾气,时刻以孩子为中心。
一到傍晚写作业,妈妈就大呼小叫,孩子哭闹,动静大到甚至影响邻居房屋买卖。
他们的亲子关系,也是极其恶劣。
但苏天培对机器人、编程感兴趣,且有天赋,这被房产中介发现。
在房产中介的撮合下,妈妈带儿子搬家,搬到了另外的学区房,那所学校重视编程培训及比赛。
后来,苏天培妈妈拿着锦旗,到中介门店来感谢。
因为,儿子自转学后,变化很大,学习也进步了。
好的环境,能激励人成长,但是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无可厚非,如果家长真的特别富有,拼个学区房,给孩子的教育环境上个台阶,自然是最好。
但一家人都住进了蜗居学区房,在夹缝中求生。
家长用赌一把的投资心态,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刻苦读书;
孩子在背着全家人的殷殷期盼,他们真的能轻松前行吗?
这无疑是,父母颠倒了孩子教育概念,真实的可能,搞不好花了巨大代价,却是一无所获。
白岩松曾坦言,儿子从小都是就近入学,也没有特意去买学区房,进名校。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儿子,被世界一流学府录取。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成绩,更不是学区房和兴趣班,而是心理教育和性格的培养。”
2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曾经有一篇刷屏的微信文章,《对不起,爸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
它的作者,是一对年轻夫妇。
他们辞去工作,带儿子周游列国,花100万用于旅行,代替学前教育。
一家三口从欧洲到美洲,从希腊到古巴,登上过太阳金字塔,穿越过羚羊峡谷;
看到过耶路撒冷的荷枪实弹,亲历过国家公园的瞬息万变…
夫妇在文中写道:
“爸妈没有带你去3W的早教班;没有送你去8W的双语,也依然无法给你800万的学区房…
但想让你拥有不一样的童年,想让你看到学校里,不曾看到的世界。”
而孩子,在旅途中,不仅看过了更多不同的风景,学了英语、西班牙语,还爱上了拍照。
这种酷酷的育儿方式,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真切感受这个世界。
不得不说,孩子见过的世界,将成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翻译家、作家薛舟,也是一个很独特的父亲。
他不给两个女儿买学区房,也不报学科课后辅导班。
利用假期和周末,他带女儿“边走边看历史课”。
2017年,他们全程参观78家博物馆,“教室”战线18000公里,遍访甘肃、新疆的丝绸之路古城,再南下四川…
历时,48天。
2018年,他们又参观了,80家博物馆;
2020年疫情初定,他们的出游,以海滩休闲为主,又“顺便”参观了30家博物馆…
迄今10年,他们自驾游18万公里,参观了上千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
他给女儿们讲过,一万多个故事,几千首诗词。
孩子也通过日常的大量阅读、故事,随时随地的思考和讨论,每年的多次旅行、场景重现…将历史内化成素养。
薛舟希望女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他说:
“你发现没有?
好多孩子到高中毕业,甚至本科毕业,还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观。
我希望她们有自己坚定的内心,这些东西是我们做家长需要从小培养的。
到了30岁之后,就不用考分来衡量了,那是社会真正考验你的时候。”
对于教育这个课题,不同父母有不同表现。
有的父母选择了奔波忙碌,在诸多压力中焦虑暴躁,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
而有的家长,选择牵着孩子的手,用心陪伴,平和坚定,给予孩子精神营养,丰盈孩子的灵魂。
其实,孩子的教育,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
父母拥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格局、豁达的处世、超前的理念…
这样的父母,相信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3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苏格拉底曾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的确如此,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却正在做着相反的一幕:
教育点燃了家长的“火”,着急忙慌,焦虑不止;
而孩子却亦步亦趋,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有家长分享,拼光两代人的积蓄,他们给孩子买了一套学区房。
但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却没有换来好成绩。
家长每月要背着沉重的房贷,除了日常开销,所剩的钱也只够一家三口基本生活。
一到辅导作业,妈妈就在大声地呵斥:
“花这么多钱买房子,让你来这上学,就学成这样…”
而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基本上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哭着在写作业,老婆气鼓鼓的坐在边上,冷锅冷灶,晚饭也经常没得吃…
在这种灌输性的教育下,孩子的学习苦不堪言。
其实,任何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曾经上过热搜的,湖南超级学霸李乐遥,高中未毕业,她就收到了6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她的父母,并没有让李乐遥成为“学习狂魔”。
发现孩子喜欢英语,他们就陪伴她,阅读英文故事;
为了培训女儿的数学思维,李爸先攻克奥数,然后再给女儿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李乐遥爱学更爱玩,从不亏待自己。
12岁,她想学吉它,家里就多了一把吉它;
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巨大,她萌生想学街舞,于是她每周多了街舞课程。
一有假期,父母就带着李乐遥出去旅游。
正因为父母,一路全力支持她的兴趣,用心的陪伴,才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李乐遥曾说:
“他们一直努力变成最好的家长,但却从来没希望我努力成为最好的孩子。”
由此可见,父母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能让孩子越学越轻松。
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务长的Julie Lythcott-Haims,提出过一套教育哲学:
“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知道何时牵手和放手的家长。”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睿智的父母,都善于从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入手,适时鼓励,适时放手。
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是昂贵的学区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名校”,是上不完的兴趣班,还是价格不菲的名师辅导课?
都不是!
有人曾说:“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真正的教育,拼的都是父母。
因为,孩子的这一把火,需要的是父母用实际行动,把他去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