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识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山姆·高斯林写了一本书,叫做《看人的艺术》。
先来介绍一下,高斯林是心理学博士,这本《看人的艺术》出版于2009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的年度贡献奖,该书的中文版有一个副标题叫做“11种以物识人术,看人看到骨子里”。
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对我们来说都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提到的一些观点,与我说过的某个观点不谋而合,当然,书中的观点更加详细。
第一个观点是,一个人如何思考、如何行事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就可以更了解一个人。
我以前的观点是,想要了解一个人,不仅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他的话语与行为之间的逻辑是否是自洽的。
作者提到,可以通过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了解一个人,他把这种痕迹称为“身份标签”。
吴军老师说: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心里想什么,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都会留下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或者说身份标签,我们就有机会更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和他对于自我的看法。
而在《看人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讲了三种痕迹。
第一种痕迹就是那些可以用来作身份标识的物品。比如一个人所开的车来作为判断的标准之一。
第二种痕迹,就是那些可以作为“感情调节器”的物品。比如很多人会在他们的办公桌或者钱包里放家人的照片,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作者说,这些东西就属于情感调节器,它们能够反映出主人的情感依托在哪里。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人在孤独的时候,看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调节器,心情就会更平静。
第三种痕迹,也是范围最广的一种,就是那些会留下使用痕迹的物品。
书中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通过观察一个人扔掉的垃圾,能够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了解一个人扔掉了的垃圾,就能够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细节。这一点想必你应该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看过。
今天的互联网这么发达,了解一个人也完全可以从他在互联网的表现出发,在网上发表言行,多半不会带有太多的伪装性,通过一个人朋友圈的内容,大致可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书中还给出了一个观点,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其实也在防范自己被看透,因此会刻意把自己伪装起来,我们就可能会被误导。
针对这种行为,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从多个角度审视对方的行为,看看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况。一个人坦然展现自己的时候,你从各个侧面了解到的关于他的信息是具有一致性的。
一个爱看书的人,他的家里一定有着书架,手机中说不定也有各大电子书app的会员,路过书店的时候会忍不住地想要进去看一看,在与人聊天的时候也会引用书中的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最后想要提醒的一点是,即使了解了所有的内容,并且用这些方法来做判断,依然不可能100%准确,只能说某些细节意味着某种可能性的概率更大。
我们不可能100%了解一个人,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生活的细节,把对他的了解,从30分提高到50分,这是有意义的。
在观察的时候,多描述,少评价,不要轻易对人产生偏见,很多事心里有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