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工具之辨——中国毛笔溯源

笔的名字


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有了文字记载,那时笔的名称繁多,燕国叫“”、楚国叫“”、秦国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篆书为统一字体,“笔”也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

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蒙恬造笔”?

传说,毛笔为秦大将军蒙恬所造。一些古籍中也有类似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南宋张炎《词源》曰:“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北宋《太平御览》引西晋张华《博物志》曰:“蒙恬造笔。”西晋经学博士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颜色协调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其笔触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清晰可见,显然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和陶器上,有一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显可见,也是毛笔所写。甲骨文中“聿”字的字形,像一手握笔的样子,“聿’即笔字。

那么蒙恬造笔的传说是怎么回事呢?根据考古资料,后人推测蒙恬应该是对先秦时期的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作了改进。比如,早期的笔毛是捆扎在笔杆的外侧,而秦后普遍将笔毛内嵌于笔杆之中,且开始采用鹿毛和羊毛等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



先 秦 最初的毛笔

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免箭毛制成的,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杆长18.5厘米,直径O.4厘米,毛长2.5厘米。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由此可以证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



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


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楚笔”仿制品。



秦汉 制笔工艺的进步

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杆呈浅褐色,上面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笔头的芯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层覆以较软的黄褐色的毛。其形制与秦笔一样,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杆外扎丝髹漆以加固。此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的毛笔的典型实例。

汉代的文字为方便携带,常常将笔的一头削尖,簪于发上。据山东沂南东汉时期一座画像石墓的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图,图上持笏的祭祀人,冠上都簪着一支笔。根据《历记·滑嵇传》"西门豹笔磐折",以及秦笔一端削尖的情况看,可能早就有簪笔的作法了。

汉代,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出土的文考资料中,已知的有两例:“居延笔”和“西郭宝墓笔”,现介绍如下:

1、据马衡“记居延笔 ”说:“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月,西北科考团员贝格满君于额齐纳旧土扈而特旗之穆兜培而近地方,发现汉代木简,其中杂有一笔,完好如故。笔管以木为之,折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麻),涂之以漆,以固其头。其首则以锐顶之木冒之,如此则四分之木,上下相束而成一圆管笔。笔长公尺二寸九厘,冒首长九厘,笔头(露于杆处)长一分千厘,(1.4厘米)通长二寸三公二厘。(23.2厘米)圆径本六厘五毫,(0.65厘米)末五厘,冒首下端圆径与末同。管本缠枲两束,第一束(近笔头处)宽三厘,第二束宽二厘,两束之间距二厘。笔毫被墨所掩作黑色,此实物状态也。”

2、1985年4月,在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以南8公里处的黄石崖,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组珍贵的汉代木谒和一支颇为少见的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为18.9厘米,木杆直径为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为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用大漆粘固呈黑色,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另有长竹管做成笔套,整笔能套入笔套之中,这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细的,笔毫侵入水中毛能自然张开,上下左右轻轻旋转能自然张合一致,尖齐圆健,均属上乘。两支笔管均为木质,上下同粗,其中居延笔天然木质本色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纯真,光艳内含,手感舒适,久玩不腻,越用越光洁。(另:西汉初期,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168、167号墓各出土毛笔一支。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毛笔一支,为“白马”。此笔以兔毫为柱,狼毫为附。同址另一只出土毛笔为“史虎”。均相似,不详述。这些虽不足以代表汉代毛笔的全部,但也能从中做出一些基本的总结)。

甘肃敦煌出土的汉笔
汉代 “白马作”毛笔


汉代,是我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变革时期,隶书的成熟,草书的演变,都在这一时期。书写的变化,也增加了笔法的变化。以章草为例。章草,有一种解释为“快书”,即把母字写快,而书写速度的加快,同时也就需要“利器”,毛笔也需要“加油”也就給毛笔的制作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要求。要“加力、流畅”,还需“耐用”。这一点,和当时的时代是吻合的。 而汉代毛笔的特点:笔杆圆直,便于使转,笔头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强了力度,笔柱毫选用为兔毫。 应该说,汉代毛笔,其制作、工艺水平还是很高的,韦延《笔经》所记述的制笔方法直到今天还在延用,它为我们今天的毛笔制作奠定了基础。


魏晋至唐 笔头从短硬到长劲

三国魏韦诞的《笔墨方》在选毫、裹束方面的论述比蔡邕更加细致入微。韦诞制笔法反映出魏晋时先进制笔工艺的过程和特色。

西晋时制笔很是讲究,此时制笔工艺除了考虑实用需要外,还非常注重装饰。

兔毛应该是魏晋以前制作毛笔的传统材料,到了晋朝,在兔毫质量不佳或者某些地方缺乏兔毛等情况下,开始以鸡毛、鹿毛代替,扩大了笔毫材料的选择范围,制笔业获得很大发展,笔毫种类的变化对书法风格有一定影响。

毛笔 东晋前凉



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东晋至唐的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笔经》说: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为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有《鸡距笔赋》即为描述笔毫坚挺的。现在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毛颖短促,笔头几乎成三角形,据说就是鸡距笔的一类。因为它和白居易所描写的形状相似。这种短而硬的笔头,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唐时的毛笔以安徽宣城诸葛所制的宣笔最有名。

隋唐毛笔的笔头短而硬,蓄墨少且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劲柔的笔。长锋笔与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书风相伴出现。

仿唐代鸡距笔

宣州独尊

从现在发现的古代的执笔图像来看,我国长期采取简牍纸帛手持悬空式的书写方式,且这种普遍性的书写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才逐渐转变为纸帛放置于桌面的书写方式。

而类同于我们现代使用的髙桌椅,其实在汉代便出现,只是到了唐代才开始正式的使用。宋代则以高桌椅为生活习惯,人们坐在椅上写字,对于笔锋硬度当与以前不同,但制笔原料,大体与唐人相似。

宋代不仅兔毫依然受到欢迎,羊毫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制笔工艺有别于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走向软熟、虚锋、散毫。

宣州兔毫闻名于唐宋时期,在宋代声名尤著。其中以诸葛氏最有声誉,诸葛高所制宣笔朝野尽知,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皆有诗文赞誉。

西晋陶俑,对书

元  湖笔异军突起

南宋偏安一隅,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到了元代,浙江湖州、嘉兴一带的制笔业异军突起,宣笔的显赫地位被湖笔代替。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湖笔虽采用紫毫、狼毫、鸡毫、羊毫,但主要材料是羊毫。由于羊毫价廉易得,所以为湖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清 更注重工艺装饰

到了明清,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书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不仅讲究实用,而且更注重工艺装饰。创新了兼毫制笔,即利用更多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使笔毫软和圆健、挥洒自如。

明代制笔以尖、齐、圆、健为四要。要求笔头浑圆饱满,弹性适度。这种笔垂下时,自然收拢成锋,用起来挥洒自如。它虽然比宣笔柔软,但正是由于这样就代替了宣笔,成为最著名的品种。明清两代,湖州都是制笔业的中心。至于笔杆的材料,除竹管外,还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等制作的,无非表示贵重,与书写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彩漆描金云龙管花毫笔 明宣德年
黑漆描金云龙纹兼毫笔 明宣德年
彩漆描金双龙纹管花毫笔 明嘉靖年
朱漆描金夔凤纹管紫毫笔 明代
红雕漆牡丹纹管兼毫笔 明宣德年
红雕漆人物图管紫毫笔 明代
檀香木雕龙凤纹管花毫笔 明万历年
青花缠枝莲龙纹管羊毫提笔 明万历年
竹管大书画紫毫笔 清康熙年
竹雕灵仙祝寿管紫漆斗紫毫提笔 清乾隆年
斑竹管河洛呈祥紫毫笔 清乾隆年
斑竹留青雕花蝶龙纹管紫毫笔 清乾隆年
竹雕百福字管紫毫笔 清乾隆年
黑漆描金寿字管紫毫提笔 清乾隆年
彩漆雕枝莲纹管紫毫笔 清乾隆年
紫檀木雕蟠螭纹管紫毫笔 清乾隆年
檀香木雕夔凤纹管紫漆斗紫毫提笔 清乾隆年
檀香木管惟精惟一紫毫笔 清乾隆年
青花红彩云龙纹管鬃毫提笔 清乾隆年
紫檀木管刚健中正貂毫笔 清乾隆年
粉彩云凤纹管羊毫斗笔 清乾隆年
青玉管碧玉斗兼毫笔 清乾隆年


青玉管珐琅斗狼毫提笔 清乾隆年
青玉管玉斗兼毫提笔 清中期
掐丝珐琅管羊毫提笔 清晚期
王文治款竹刻留青人物管笔 清代
象牙刻狮子滚绣球管提笔 清代
黄杨木雕西游记图管笔 清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西工具之辨——中国毛笔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