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心智》笔记2:第一章 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工具与符号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描述独特的人类行为,研究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起来的。

与之关联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这里的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二是劳动是将人类与自然界紧密联系的基本手段,那么建立劳动的活动形式是什么?这些活动形式导致的心理结果是什么?三是人类工具使用与言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动物与儿童的实践智力

苛勒对儿童实践智力与猩猩相似反应的直接类比构成了该研究领域实验的基本原则。

K.比勒发现:儿童实践智力发展的初期以及猩猩的行为与个体言语之间是彼此独立发展的。

K.比勒建立了发展的重要原则:技术性思维先于言语智力,技术性思维包含了认知发展的初始阶段。

作者认为;这种分析假设智力行为独立于言语,与我们的发现是相背离的,我们的发现揭示了言语和实践思维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

儿童在每一特定阶段的活动系统不仅仅取决于儿童的器官发展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工具的掌握程度。

夏皮罗(Shapiro)和格克(Gerke)提出了实验基础上儿童实践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们推论儿童的实践性思维与成人思维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和相异之处, 并且强调社会经验在人类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认为,社会经验通过模仿发挥它的作用;当儿童模仿成人如何使用工具,他就掌握了所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则。

作者批判夏皮罗和格克关于“适应”(adaption)的概念与“重复”这一机械概念联系得过于紧密,导致社会经验仅仅给儿童提供了动作模式,并没有参与儿童智力操作的内在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分析不允许言语对实践活动新结构的组织发展有所贡献。

纪尧姆(Guillaume)和迈耶尔松(Meyerson)对于人类独特行为模式开端中言语的角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结论。他们的发现支持了作者的假设,言语在高级心理功能的组织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作者首要关切的是描述并且具体化那些使人类变得独特的实践智力的发展形式。

2.言语与工具使用的关系

假设儿童的心理包含了未来智力发展的所有阶段;它们以完整的形式存在,并等待着在活当的时刻出现,

虽然实践智力和符号使用在幼儿中能彼此独立地操作,但在成年人中这些系统的辩证统一是复杂人类行为的本质。我们的分析认同符号活动具有特定的组织功能,它能渗透到工具使用的过程,也可以从根本上产生新的行为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中的心智》笔记2:第一章 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工具与符号)